横店片场,40度高温下,场务扛着铁架子满头大汗,灯光师顶着红眼眶调试设备,化妆师粘假睫毛时眼皮直打架。戴娇倩在化妆间听到的消息让人心惊:一位导演连熬七天大夜,戏刚杀青回家倒头就睡,再也没能醒来。她在网上急得直跺脚:“这哪是拍戏?简直是拿命换钱!”
剧组里,每天睡4小时都算奢侈。工作人员扒两口盒饭就得接着干,速效救心丸成了随身必备。服装助理小张哭着说,她凌晨4点收工,6点又被喊起来熨戏服,累得昏过去都没人扶一把。这样的日子,成了片场常态。
短剧热潮是罪魁祸首。为了7天拍完100集,剧组把进度表当命来赶。跟焦员小李扛着20斤重的设备连轴转,收工时鼻血滴在镜头盖上。他苦笑:“停工?那饭碗就没了!”更离谱的是,平台按集数给钱,剧组越压榨人力,利润越高,足足多赚40%。资本赚得盆满钵满,工作人员却成了“人肉电池”。
老戏骨濮存昕早就看不下去。他直言,剧组得强制睡觉、强制体检、强制健身,少一条都不行。可现实呢?某女演员高烧39度还在拍打戏,被夸“敬业”。新人导演为了省钱,爆破戏全靠工作人员硬扛。横店统筹无奈地说:“通告单跟催命符一样,凌晨4点拍完,8点半必须出新计划,铁打的身子也得磨成灰。”
戴娇倩的爆料像炸弹,掀开了行业的遮羞布。21岁的场工确诊脑瘤,还在熬夜搬轨道。群演兜里揣着救心丸候场。灯光指导自嘲:“去年发防暑包,今年发速效丸,明年是不是该发骨灰盒?”更让人心酸的是,那个42岁猝死的导演,家里还有个上小学的儿子,桌上放着没拆封的迪士尼门票。
高温、熬夜、超负荷工作,片场成了“健康粉碎机”。有数据统计,横店每年有近千名剧组人员因过度劳累就医,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占了三成。业内人士透露,剧组超时工作率高达90%,每天工作超14小时的占了一半以上。这不是拍戏,是在拼命。
救命的办法在哪?专家提出,学法国,拍戏超14小时就得罚25%的加班费。抄韩国,剧组配健康监督员,确保大家有休息时间。戴娇倩说得更直接:“卷可以,但先把命保住!睡觉不是讨饭,凭啥成了奢侈品?”她的话,戳中了无数人的心。
导演贾樟柯一针见血:“拍戏是马拉松,硬当百米冲刺,早晚得垮。”当红明星赵露思曾吹嘘“两天睡4小时”,结果片场晕倒被送急诊。靳东连熬38小时,瘦了14斤,粉丝心疼,可资本的蛋糕谁也动不了。光鲜的戏服底下,早就爬满了吸人精力的虱子。
观众也得反思。别再吹捧“晕倒式敬业”,这种夸奖害人不浅。投资人更该收手,别再用“对赌协议”逼剧组赶进度。剧组也得扔掉那瓶速效救心丸,给工作人员喘口气的时间。命只有一条,戏拍砸了还能重来,人累垮了可没法再喊“开机”。
片场的未来,靠大家一起努力。观众多点理解,少点盲目追捧。投资人多点良心,少点压榨。剧组多点人性化,别把人当机器使。每个人都出一份力,片场才能从“拼命场”变成“干活场”。你说呢?命保住了,戏才能拍得更好,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