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央视顶流到病床留言,她用57年活出最倔强人生

王小丫,这个名字一说出来,估计好多人的脑海里立马蹦出那个在央视舞台上笑得亲切的主持人。她的声音、她的笑容,曾经陪着无数人度过晚饭后的时光。可谁能想到,这个光鲜亮丽的“国民主持人”,也曾在病床上咬着牙写下让人心疼的留言,只为了告诉自己:不能认输,得好好活下去。

王小丫出生在四川大凉山,小时候家里条件一般,名字还常被同学笑话“土”。她心里憋着一股劲,躲进图书馆看书,暗暗下决心:别人看不起我,我就偏要干出点名堂。考大学时,她选了经济学,身边人都不理解,觉得这专业太冷门。可她有自己的打算:学点真本事,以后不管干啥都不慌。

大学毕业后,王小丫进了报社。本以为能大干一场,结果每天就是整理资料、校对文字,连采访的机会都轮不到。她不甘心,看着同事们跑新闻,她心想:凭啥我只能干这个?思来想去,她做了个大胆决定:辞职去学播音主持。家人朋友都劝她别冒险,稳定工作多好啊!可她铁了心,收拾行李就去了北京广播学院。

在北京的日子不好过。她租了个小地下室,白天上课练发音,晚上打工赚学费。老师说她口音重,她就对着镜子练,练到嘴皮破了也不停。功夫不负有心人,1998年,央视《经济半小时》招人,懂经济又会播音的王小丫一下被看中。接到通知那天,她激动得一宿没睡。可上了台才知道,直播不是闹着玩的。有次她紧张得报错数据,被制片人批评得狗血淋头,下台后躲在化妆间哭了半天。

哭归哭,第二天她照样早早到办公室,拿着笔记本请教老同事,把错误记了一遍又一遍。慢慢地,她的主持越来越稳。2000年,央视筹备《开心辞典》,领导一眼相中了她。这节目风格活泼,和严肃的新闻完全不同。她又开始对着镜子练表情,琢磨台词。那句“你确定吗”被她说出了花,成了全国观众的口头禅。节目火了,王小丫的名字也传遍了大江南北。2002年,她还登上了春晚舞台,看着台下观众的笑脸,她想起大凉山老家的灯光,心里满是踏实。

事业顺风顺水,感情却没那么顺。她的第一任丈夫吕成功是大学进修时的老师,俩人一见钟情,1994年结了婚。婚后因为工作分隔两地,但还能互相理解。可后来吕成功辞职做生意,几年就成了大老板,俩人的差距却拉大了。以前能聊到一块的话题少了,他希望王小丫放弃工作回家,她却放不下自己的事业。争吵越来越多,2001年,吕成功提出离婚。她没多犹豫,签了字,把心思全扑在工作上。

事业上,她成了央视的顶梁柱,主持春晚,扛起多档热门节目。直到2009年,她遇到了第二任丈夫曹建明。他理解她对工作的热爱,俩人相处得平淡又温暖。可好日子没过多久,2009年的一张诊断书打破了一切:肾衰竭三期。那年她才48岁,事业正红火,身体却拉响了警报。医生说必须好好休养,不然病情会恶化。她只能放下话筒,暂时离开舞台。

住院的日子不好熬。躺在病床上,看着管子里流动的血,她心里五味杂陈。以前在节目里问别人“你确定吗”,现在她想问自己:还能好起来吗?曹建明把铺盖搬到病房,每天帮她按摩、陪她走路,哪怕一米路要走好几分钟,他也从不催。护士无意中看到她写的备忘录:“病魔虽可怕,但我心不屈服”“知识是铠甲,爱是盾牌”“余生好好走,健康最重要”。这些话传到网上,很多人看了都忍不住红了眼眶。这个在镜头前永远挺直腰板的主持人,终于学会了放过自己,但那股不服输的劲儿一点没变。

几年治疗后,她的病情稳定了。她没急着回舞台,而是开始重新规划生活。以前她是工作狂,办公室的灯总是她关。现在她学会了慢下来,留点时间给自己。她从台前转到幕后,做了《回家吃饭》的总导演,把主持经验用在节目策划上,看着节目播出,她心里一样满足。闲下来,她还养了新爱好:练字、画画、旅行。以前没空做的事,现在一件件捡起来,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王小丫还没忘了老家的孩子。她开始做公益,给山区学校捐款捐物,有空就去当志愿者老师,教孩子们读书识字。她还在社区办了个读书会,每周三下午,居民们搬着小马扎来听她讲书。她讲得认真,大家听得入神,氛围特别温馨。2023年,她出了一本书,叫《向光而行》。书里写了她的经历:从报社小职员到央视主持的奋斗,婚姻的起起落落,生病的艰难时刻,还有现在的平静生活。书里没啥华丽的词,但每个字都让人觉得真实,读着读着就想为她鼓掌。

现在王小丫57岁了,很少出现在镜头前。可她的故事却让人觉得温暖又带劲。从大凉山走出来的她,用自己的经历告诉大家:人生总有坎,但只要不认输,总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光。她不再追着舞台上的掌声,因为生活本身,已经是她最大的舞台。她的书里写:“余生好好走,健康福,别和自己过不去。”这话简单,却让人听着心里热乎乎的。


(娱乐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