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售破6000万,揭开了陈佩斯的真实处境,朱时茂的话终于有人信了

拓荒号:拓荒牛 (开说)

电影版《戏台》拍了七八年,终于要被端上桌了,却被突然推迟档期。

月底是观众们期待且争议了多年的电影《731》,原则上谁也不会去和它争档期。

但陈佩斯原本要定于7月17日上映的电影,却硬生生被推迟了8天,相当于把这部电影的solo时长直接腰斩。

如此紧张的时间,网友们却纷纷表示一定会去支持。

上到99下到刚会走的人居然都是陈佩斯的观众,这下陈佩斯的票房稳了!

而朱时茂当年对陈佩斯的评价,如今再次得到印证!

1、拍摄屡遭坎坷,上映来之不易

将话剧《戏台》搬上大银幕,是陈佩斯从 2018年就开始的计划,这期间的艰难远超想象。

他在台前说投资方更换了两三次,实则事实比这更残酷。

有的投资方看完剧本后,提出要给剧中的民国背景加入当下流行的穿越元素。

让民国戏班与现代观众产生互动,认为这样能吸引年轻群体。

陈佩斯直接拒绝,他认为《戏台》的魅力就在于其浓厚的时代背景和真实的戏班生活,强行加入违和元素会破坏作品的完整性。

可是一个70多岁的老头子当主演,背景还是民国旧社会,这样的作品观众能喜欢吗?

考虑到这种剧情不够迎合当下年轻观众的审美,很多投资方也放弃了合作。

这其实也是不少电影人都在面对的现状。

拍电影耗财耗时,呈现出的艺术思想观众也不一定会买账。

所以还是那些商业片更受欢迎,剧情符合主流审美,大导演、明星演员阵容一宣传就有大批人来看。

对于投资人来说,拍电影是“玩电影”,他们更在乎的是周期和收益,而不是呈现出的作品质量。

看看如今暑期档三部喜剧片里,《长安的荔枝》和《你行你上》的明星导演阵容都比《戏台》更有吸引力。

所以《戏台》注定会被投资方放弃,它没有流量加持、题材也更传统,谁甘愿冒险呢?

投资人的处境陈佩斯是理解的,正如他采访时所说:

“电影赔钱投资人会死,明星还能浮上来。”

但他依旧没放弃拍电影,面对资金链断裂的危机,陈佩斯和妻子抵押了房产,凑得启动资金。

万事开头难,但当我们了解到这场电影背后的故事,还是会令人动容。

陈佩斯这样的人拍导演都困境重重,那其他电影人呢?

所以很多网友都坚持这个观点:

这部电影来之不易,但并非是为陈佩斯叫屈、卖惨,而是对一个古稀老人追求艺术的支持。

2、71岁陈佩斯打脸所有商业片导演

拍电影敢于慢下来,是一种勇气,一种在当下影视圈几乎绝迹的勇气。

可是小火慢熬的东西,和依赖技术狠活的工业餐食肯定是不一样的。

在拍摄过程中,陈佩斯对细节的极致追求,可是给剧组带来了不少麻烦。

为了还原民国戏班 “一桌二椅” 的道具特色,道具组走访了12个省市的旧货市场,也没找到。

最终还是请到一位经验丰富的木工师傅,参照博物馆的文物图纸进行复刻。

仅一张上场门的屏风,就因为雕花的弧度不符合当时的工艺特点,反复重做了5次。

后期制作时,发行方出于市场考虑,希望将138分钟的片长剪成90分钟,认为观众难以接受过长的影片。

陈佩斯也坚决反对,他认为戏班后台的烟火气、角儿们候场时的眼神等细节,都是展现作品内涵的重要部分,不能随意删减。

经过一个月的沟通协商,片长最终确定为 125分钟。

《戏台》从立项到获得公映许可证,历时7年,是同期备案影片平均周期的3倍。

这样长的拍摄周期,值得吗?

这样考究甚至于呆板的作品,观众会喜欢吗?

业内最初对《戏台》并不看好,但预售数据显示,25到35岁的观众占比达到58%。

原本认为80后不是主要的电影受众,结果一群80后网友跳出来说:

“我们70后、80后只是老了,不是死了”“这次携家带口去看电影”。

此前就有00后表示孝心给家长买刀郎、凤凰传奇演唱会门票,这次也不例外。

而且自从费翔出演《封神》再次翻红,不少年轻人都表示还是父母辈追的星更加高质量。

作为春晚常客,00后也受长辈熏陶看过他的作品。

这次全年龄段的观众都在撑场子,那些搅局想要看笑话的人真是被啪啪打脸。

《戏台》没有启用流量明星,黄渤、于正等人都是零片酬出演,两代喜剧人携手还原作品。

影片也没有炫技的特效,真实的画面感、淳朴的剪辑,感觉像看纪录片。

整部影片的笑点也并非靠网络热梗堆砌,而是蕴含在剧情和对话中,而看过陈佩斯《吃面条》等作品的人就知道,他最擅长的就是反讽。

看惯了明星阵容和大IP改编剧,看惯了翻版爆款和炫技剪辑,那些不镶金边的璞玉之作,有多少导演能拍出来呢?

这一次打脸所有商业片导演,《戏台》就是要靠老演员、还原老故事来征服现代观众。

3、朱时茂的话有人信了

朱时茂曾说:

“陈佩斯性子倔,认死理。”

当时没人当回事,觉得不过是老友间的调侃,就好像当年他吐槽陈佩斯抠门不请吃饭一样。

陈佩斯的倔,谁人不知?

他可是当年把央视告上法庭的第一人,因为央视侵犯自己的著作权,决定与其斗争到底。

他自己也说,这次对央视说“NO”的代价太大,但他就是要争一个公平。

他的作品也都是极尽讽刺之能,《吃面条》讽刺了“表演套路”和“面子工程”,真是敢说。

而《戏台》在10年前以话剧形式首演时,就十分受欢迎。

如今电影能有这么高的预售票房,正是观众对剧情的认可。

《戏台》里军阀强改戏文的荒诞,像不像某些领导的行事作风?

只因自己喜欢项羽,就让所有人按照他的爱好把刘邦写死,完全违背事实、不讲逻辑。

戏班班主在生存与尊严间的挣扎,让每个步入社会、想要坚持自己想法的打工人都感同身受。

藏在民国故事里的现代共鸣,比任何流量梗都更戳人心。

还有那考究的背景、戏服,甚至是仅有一个镜头的砚台,都丝毫不让人出戏,正是陈佩斯近乎偏执的认真,才让《戏台》的画面有了穿越时空的力量。

那些投资人以为观众不会喜欢老故事、老剧情,实在是大错特错。

就像当年没人看好的《百鸟朝凤》,上映后票房惨淡,竟然在7年后迎来口碑暴增,如今在视频平台上,讲解它的短视频播放量个个让人瞠目结舌。

年轻网友们都在弹幕里刷着“唢呐一响,灵魂震颤”,可见大家不是不接受老故事,而是反感被糊弄。

陈佩斯没拍过电影,也不懂什么算法流量,只知道“戏比天大”。

他用坚守证明,老故事里也藏着新智慧,就像《世说新语》里的风骨、《聊斋》里的人情,总能照见当下的生活。

那些搅局的人,是否也是因为惧怕这位喜剧大师还和年轻时候一样的倔强、一样的敢说呢?

结语

真诚是永远的必杀技,艺术也从不分受众年龄。

在这个追求速成的时代,感谢有陈佩斯这样的人愿意为“认死理”买单。

好饭不怕晚,好故事永远有听众,观众不是傻子,不会让这位老艺术家输的。


(娱乐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