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岁吃播网红猝死!10斤小龙虾成催命符,更多人还在拿命换钱

拓荒号:拓荒牛 (企业头条)

7月14日,新华社发文,挑战底线的“吃播”,该停止了。

这些年,已经有太多“吃播”,倒在了健康路上。

深夜11点,26岁的潘晓婷像往常一样打开直播间,准备挑战10斤麻辣小龙虾,结果吃到一半,话都没说完,就倒了下去

无数观众疯狂刷屏叫救护车,但一切都太晚了...

你以为这只是个例?这可就太天真了。

为了流量和金钱,还有无数人前仆后继地往这条赛道上跑着……

"大胃王""催吐王",失控的流量游戏

吃播,原本不是这个样子的。

最初,主播们通过镜头向观众展示食物的色香味,分享品尝体验,甚至教大家如何烹饪。

这种形式既满足了观众的猎奇心理,又能传递健康饮食文化,本是一件好事。

但是,随着流量的争夺加剧,吃播逐渐变味,开始走向极端——比谁吃得更多、更快、更猎奇。

于是,"大胃王挑战""生吞活章鱼""10斤麻辣小龙虾"等夸张标题充斥屏幕,吃播从美食鉴赏变成了"自虐式表演"。

这已经不是吃播,而是一场畸形的饮食表演。

谎言背后的真相,是健康透支

当真相被一点点揭开,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个触目惊心的案例:

体重飙升到260斤的胖姐,为了流量疯狂暴饮暴食,某次直播倒下后,诊断结果是突发脑溢血。

躺在ICU的她,甚至在意识模糊时都让家人准备了遗嘱。

26岁的潘晓婷为了制造话题效果,疯狂增重到286斤。某天晚上直播时,她突然倒下,再也没被抢救过来。

猪猪七分饱是一口气干掉几个个包子的"神仙女孩",现在脸颊深深凹陷,颧骨突出得吓人。

为了流量,她还在硬撑着说"一天只吃一顿"……

吃掉这么多食物怎么办?

答案很简单,催吐!

有的主播脸开始肿胀,声音变得沙哑,这些都是长期催吐的典型症状。

这哪里是什么"天赋"?分明是在透支生命!

在镜头前风光无限的"大胃王"们,背后真相竟然如此残酷。

流量至上,玩钻空子的"游戏"

为什么吃播会变成这样?

答案很简单:流量和金钱。

在算法推荐机制下,越是猎奇、夸张的内容,越容易获得平台的推荐。

一个普通吃播可能只有几万播放量,但"挑战100个汉堡""一口气喝5升可乐"却能轻松突破百万。

巨大的流量意味着广告收入、打赏分成,甚至商业合作机会,他们怎么会放弃呢?

有部分观众并不是真爱美食,而是想看到"人能做到什么极限",只不过是在围观“街头杂技”一样,期待主播突破常人难以想象的进食量。

有个别猎奇的观众,甚至隐隐希望看到"翻车”,比如吃到呕吐、中途晕倒等戏剧性场面。

尽管各大平台都声称禁止"极端吃播",但审核往往滞后。许多主播选择在深夜直播,或打擦边球标注"非一人食用"来规避监管。

海量的信息,平台完全无法全部审核。

于是,主播们开始疯狂"内卷":

有人基本不咀嚼,直接生吞;有人瘦成纸片人,却硬撑着挑战大胃王;有人原本身体很健康,却越来越胖……

观众得到了刺激,平台迎来了流量,资本赚来了利润。

只有主播的身体和尊严,在这场游戏中被无情消耗。

如何让吃播回到正轨?

许多"大胃王"直播中,食物只是道具——吃不完就倒掉,甚至故意浪费以制造节目效果。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种铺张浪费的行为,不仅违背传统美德,更对社会风气造成恶劣影响。

更可怕的是,有些青少年容易模仿网红行为。

当看到主播靠"狂吃"赚取流量和打赏时,一些孩子可能会认为:"吃得多=厉害"、"浪费食物=无所谓"、"健康不重要,赚钱才重要"……

这种价值观的扭曲,远比想象中更可怕。

如此下去,怎能不令人担心?

我们需要的是整个社会价值观的转变:弘扬美食文化,不是暴饮暴食;鼓励优质内容创作,不能自我伤害。

想要娱乐,可以,但不要建立在浪费之上。

告别"大胃王",互联网可以传播那些更健康的饮食内容:

李子柒用镜头记录传统美食的制作过程,传承着中华饮食文化的精髓;

王刚用专业的技巧展示正宗川菜,让观众在学习中感受美食的魅力。

这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内容——有营养、有文化、有价值。

而这离不开每一位网民的努力,从不打赏、不观看极端吃播开始,多支持优质美食创作者。

吃播本应是快乐的、健康的、有文化底蕴的,而不是一场拿命换流量的赌博。

美食的真正意义,在于分享生活的美好,而不是自虐式的表演。

希望未来,能少一些"大胃王",多一些"真滋味"。


(娱乐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