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岁陈佩斯深夜痛哭!执导电影被联合绞杀,被迫延期,官媒力挺

陈佩斯,这个名字曾是几代人欢笑的源泉。2025年7月,71岁的他却因一部电影的命运,深夜录下道歉视频,泪光闪烁。

他的新作《戏台》遭遇排片危机,被迫延期上映,背后是资本的无情挤压。这场风波不仅关乎一部电影,更牵动着无数人对艺术与市场的思考。

陈佩斯1954年出生于吉林长春,父亲陈强是新中国电影的奠基者之一,代表作《白毛女》深入人心。

陈佩斯自幼接触表演,1973年考入八一电影制片厂演员剧团,次年在《瞧这一家子》中初登银幕。80年代,他与朱时茂搭档的春晚小品《吃面条》《主角与配角》风靡全国,夸张的肢体语言和生活化的幽默让他成为喜剧标杆。

然而,1998年因版权纠纷,他与央视对簿公堂,胜诉却被主流荧屏冷落。他转战话剧,2000年创立大道文化公司,推出《托儿》《阳台》等高口碑作品。2015年,话剧《戏台》首演,豆瓣评分9.2,巡演全球70余城,场场爆满,奠定了他在话剧界的地位。

电影《戏台》是陈佩斯32年后重返大银幕的心血之作,改编自同名话剧,由他自编自导自演,集结黄渤、姜武、尹正等实力派演员。

影片以民国戏班为背景,讲述班主侯喜亭在军阀压迫下的荒诞遭遇,台词精妙,表演扎实,延续了陈佩斯一贯的荒诞喜剧风格。筹备过程中,他投入上亿元,抵押房产,四处筹资,多次被投资方质疑票房前景。

好友朱时茂关键时刻出资支持,才让项目坚持到杀青。影片原定7月17日上映,院线承诺15%的排片率,陈佩斯满怀期待,带着团队奔走路演,宣传海报贴满全国影院。

然而,7月初,暑期档风云突变。姜文的《你行!你上!》、大鹏的《长安的荔枝》等六部影片突然提档至7月18日,与《花样少女杀人事件》《小王子》等同日上映。八部新片扎堆,黄金场次被迅速瓜分,《戏台》的排片率骤降至不足5%,多被安排在凌晨或清晨的冷门时段。

业内人士指出,影院排片看重明星号召力、营销声量和票房预期。《戏台》虽有实力派阵容,但无流量明星和热门IP,宣发预算也远不及商业大片。

提档影片背后有顶级影视公司支持,资源倾斜明显,宣传铺天盖地,而《戏台》的二胡配乐预告片被影院经理吐槽“老派”。陈佩斯团队多次与院线交涉未果,7月14日,他发布视频宣布影片延期至7月25日,诚恳向观众致歉,眼眶泛红却强撑笑意。

这场排片危机引发广泛关注。网友在社交平台上表达愤怒,评论区被“支持陈佩斯”“戏台必须看”刷屏,认为资本操弄排片是对艺术的漠视。

官媒也罕见发声,新华社评论称排片不应是资本的游戏,观众理应有更多选择。陈佩斯没有指责同行,而是加开7月16日至20日的点映场次,与商业大片正面竞争。点映首日,上海一家影院仅开放30%座位,却因观众爆满临时加开凌晨场。

北京首映礼上,朱时茂看完影片泪流满面,潘长江称赞陈佩斯的喜剧敢于让人思考。猫眼数据显示,点映期间上座率达92%,三天票房突破2000万元,创近年文艺片点映纪录,评分稳定在9.6。

7月25日,《戏台》正式上映,排片率虽未达预期,但观众热情不减。全国影院里,70后、80后带着对陈佩斯的记忆走进影厅,年轻人也被影片的诚意打动。

影评人评价,这部电影像一壶老酒,入口辛辣,回味悠长,与靠段子堆砌的快餐喜剧形成鲜明对比。票房虽不及商业大片,却在口碑上实现逆袭。

陈佩斯继续奔走于全国路演,合肥、成都、广州的影院里,他的身影忙碌而坚定。他曾说,戏比天大,只要台下还有一个观众,他就演到底。这句话成为整场风波的注脚。

陈佩斯的坚持,唤醒了观众对好作品的渴望。他的艺术人生,从春晚的辉煌到低谷的挣扎,再到《戏台》的逆袭,始终透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头。

这场风波不仅是电影的较量,更是艺术与市场的博弈。资本或许能挤占排片,却无法阻挡观众的心声。《戏台》的成功,证明了真正的艺术总能找到归宿。陈佩斯用32年的等待,交出了一份无愧于观众的答卷,也为中国喜剧留下了一抹温暖的光。

校对 廖晴


(娱乐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