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走茶凉,赵本山给杨少华的挽联送出事儿了,两个字败光好感

三儿子杨伦的社交账户变得很安静。

他删掉了那些内容。。。就在杨少华先生离世之后。一千三百多条记录着老人晚年商业活动的视频,就这么不见了。它们本来都在那里。

网络上,一些人议论赵本山送来的花圈。花圈挽联上写了“老师”两个字。这引发了一些讨论,有人说这个称呼用得不恰当。

按照相声行业的辈分,杨少华算是赵本山干爹那一辈的人物。写“老师”不符合传统的规矩,显得有些疏忽了。

更早之前发生的事情,似乎更值得注意。

杨少华先生离世的当天,他还去了某个海鲜店的开业活动。这是一个剪彩仪式…有监控视频记录了当时的情况。

九十四岁的老人。

他坐在轮椅上,天气是七月底的那种热。他拿着剪刀的手一直在抖…他想剪断那条彩带。

剪刀从他手里滑落,掉在地上。一次,两次,三次。

旁边没有人去帮他捡起来…轮椅在原地晃动。

几个小时以后,讣告就发出来了。讣告里说,杨少华先生是“安详离世”的。这个说法和几个小时前的剪彩画面,形成了对比。

同一时间,杨伦的账号还在更新内容。是一段试吃视频。就在他父亲离世前大约一个小时的时候发布的。

现在,那些视频都没了。

一千三百五十四条视频被清空。

这个删除的行为,发生在杨少华先生离世之后。手脚很快,像是急着要抹去什么痕迹。

人们还在讨论赵本山花圈上的“老师”二字是否妥帖。有人坚持说,应该写“晚辈”,这样才符合礼数。

可是,另外一些问题也需要回答。

让一个患有帕金森病晚期的老人,在高温下去参加商业剪彩,这个决定是谁做的?有考虑过他的身体状况吗?

那些被删除的视频里有什么?

有老人努力咀嚼坚果的画面,有他为商家推荐盒饭的记录。这些都是为了拍摄带货视频而存在的。现在,这些影像被删除了,仿佛从来没有过。

灵堂布置得很像样。

照片里能看到花圈簇拥,很精致。供桌上还摆放着中华牌的香烟,烟气在慢慢地散开。这与他生前视频里吃的淀粉肠,感觉不太一样。

赵本山很多年前做过一件事。

当时杨少华的生活有困难,赵本山知道了,就给了他两千块钱。这件事是偷偷给的,没有声张。

二千元人民币的帮助。

杨少华先生对这件事记了很久。他多次在不同场合提到过这份情谊,心里很感激。

现在,这份情谊和花圈上的两个字,被放在一起比较。

有人认为,挽联上的用词,比过去的情分更重要。称谓的错误,是对整个行业规矩的不尊重。

可是,用自己的父亲拍摄一千多条视频来获利,这种行为又该怎么说?

让一个病人去完成吃东西的拍摄任务,这对老人最后的尊严,又算是什么呢?

视频删掉了,但是很多人都保存了截图和录屏。网络是有记忆的。那些画面不会真的消失。

相声圈里有句话—“台上无大小,台下立规矩”。

现在看来,杨家的一些成员,似乎把台下的一些规矩也给忘记了。对长辈最基本的爱护和体恤。

他们有没有想过…给老人坐的轮椅装上防止摔倒的护栏?

他们有没有为那个剪彩现场,准备任何医疗应急方案?

他们有没有为老人的最后一次直播,购买过人身意外保险?

这些问题,比起花圈上应该写“老师”还是“晚辈”,或许更接近事情的核心。

挽联上的称谓写错了,最多算是一种失礼。

但是把自己的亲生父亲,当成获取关注和收益的工具…这种行为伤害的是人心。

如今,社交平台上的数据可以被清空,但是孝顺与否的这笔账,能清零吗?

讨论的焦点集中在“赵本山不尊重前辈”上,这有些奇怪。

当杨家的子女让九十四岁高龄的父亲在酷暑中进行拍摄时,“尊重”这两个字又在哪里?

花圈上的一个称呼,带来的议论可能几天就过去了。

可是,利用亲人来赚钱这件事,带来的良心上的拷问,会持续多久?

当年那两千块钱的雪中送炭,和如今挽联上两个字引起的热议…形成了很讽刺的对比。

灵堂里的烟雾总会散尽的。

等那些中华牌香烟烧完,等带货视频的痕迹被尽可能地清理干净,等网络上的热门话题更换了新的内容…

最后还能留下什么?

可能只剩下一个老艺术家,在生命的末期,价值被消耗殆尽的故事。能够带来收益的人不在了,家人才开始着急清理那些痕迹。这已经太晚了。


(娱乐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