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河南日报
□郭秋林
近期,有的社交媒体直播间里,一些未成年女孩衣着暴露,做出眯眼、吐舌、扭屁股等动作;评论区内,“真馋人”“再辣一点”等挑逗意味的评论屡见不鲜。据《法治日报》报道,近年来,在流量经济和算法推荐的驱动下,部分未成年人游走在软色情的灰色地带,畸形引流在互联网的隐秘角落悄然进行。
未成年人参与拍摄擦边视频,背后是价值观扭曲和商业利益驱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自媒体时代,“点赞即认可”“流量即利益”的商业观念深入人心,加之部分家庭缺少正确的育儿观,一些家长把孩子的视频当作流量密码和赚钱工具,甚至不惜触碰道德底线。此外,平台也负有一定的监管责任。据媒体报道,尽管多数平台都声称严格审核未成年人出镜内容,但在某些情况下,算法仍会优先推送具有争议性的内容,以致于形成“审核宽松——流量倾斜——模仿泛滥”的恶性循环。
软色情蚕食未成年人,流毒甚广、贻害甚深,决不能等闲视之。尼尔·波兹曼在《童年的消逝》中写到,儿童过早暴露于成人信息环境中,将导致娱乐取代严肃思考、难以形成稳定的价值观和社会秩序的混乱。当童年消失时,社会有可能将失去一代具备创造力、批判思维和道德观念的成年人。
有研究表明,长期暴露于软色情环境内的儿童,焦虑和抑郁风险显著增加。对孩子们而言,过早接触性暗示内容可能导致心理早熟、性别认知偏差。
根据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组织未成年人进行危害其身心健康的表演等活动。严肃查处各种炒作未成年人的行为,斩断软色情利益链的黑手,才能为祖国的花朵们营造一片更加清朗的网络空间。
呵护孩子们宝贵的成长期,需要多方共同努力,用数字文明守护住未成年人的纯真。平台在加强现有内容审核机制的基础上,可开通举报通道,进一步加大对违规账号的惩治力度,建立一套更严格、更具针对性的把关和推荐机制。家长要切实履行好监护责任,对利用孩子博眼球、赚流量的行为坚决说“不”。营造健康的网络环境不是一家一户的事,需要整个社会共同努力。只有如此,才能让网络为未成年人的生活和成长添彩赋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