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当演员了,徐志胜,求你别逼我脱粉

为了能长久维持曝光度,也是为了能获取更多的人气,很多选秀出身的爱豆不管有没有演技,都死命往演员行列扎堆。

而另一个赛道——脱口秀喜剧人,也不能免俗加入到了这场厮杀的大战里。

其实喜剧人跨界影视不算新鲜。白客当年凭《万万没想到》里的“王大锤”火出圈,如今早已在演员行列站稳脚跟。

张海宇从“青岛大姨”变身《底线》里的傻子角色,照样让人信服。

这说明喜剧人并非只能困在搞笑人设里,关键得看怎么“破圈”。

最近就有一位喜剧人也去拍剧了,但不幸,他被骂惨了——

《侠客行不通》

徐志胜的成名之路始于脱口秀舞台。

2021 年,他参加《脱口秀大会第四季》,凭借独特的幽默风格和自嘲的“颜值梗”迅速走红,最终获得第四名的好成绩。

节目中的出色表现让他收获了大量粉丝,与李诞、何广智等脱口秀演员的互动也进一步提升了他的知名度。

随后,徐志胜开始积极拓展自己的演艺道路。

他出演了电影《独行月球》《交换人生》等作品,虽然角色戏份不多,但显然让他有了跨界去当演员的想法。

然后就有了这部《侠客行不通》。

《侠客行不通》讲了一个富二代逐梦江湖的故事。

徐志胜扮演的青年苟凌风,自幼便怀揣着成为大侠的梦想。

苟凌风的父亲对他寄予厚望,盼着他能出人头地,便带着他四处拜师学艺。

可不知怎的,那些师父们瞧他一眼,便纷纷摇头拒绝。

直到有一天,一位神秘老人看中他骨骼清奇,破例收他为徒。

苟凌风跟着老人苦学多年,却浑然不知自己修炼的竟是魔教功法。

有一回,苟凌风在林间漫步,瞧见几个恶徒正纠缠着一位姑娘,他路见不平,立刻拔刀相助。

一番激战后,他成功救下那姑娘,却因误毁了她精心炼制的丹炉,就此结下了梁子。

那姑娘名叫马缨丹,一头白发,脾气火爆得像团火。

她认定苟凌风是魔教余孽,两人自此便纠缠不清,你追我赶,闹得江湖上鸡飞狗跳。

苟凌风一心向往着武林大会,梦想着能在那里大展身手。

可当他来到大会现场,却因相貌丑陋,被三娘讥讽为“魔教中人”。

就在他满心绝望之时,剑盟少盟主诸葛恒挺身而出,谎称苟凌风是自己的师父,这才让他勉强获得了考核资格。

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意外,将苟凌风推向了风口浪尖。

武林大会的管事突然被杀,目击者一口咬定凶手就是“独眼断眉”。

苟凌风在调查过程中,竟发现看似公正的副会长,竟是潜伏多年的魔教成员。

一番激战,苟凌风无意间展露了魔功。

直到诸葛恒拿出多年收集的魔教秘籍,苟凌风才如遭雷击,自己苦练多年的武功,竟与魔教功法如出一辙。

信仰崩塌的他,试图自废武功,却发现连这方法都源自魔教。

绝望之际,他找到了擅长用毒的马缨丹求助。

这位毒术精湛却无法习武的女子,虽表面冷若冰霜,却在暗中探究为何自己的毒对苟凌风全然无效。

一次意外触碰,马缨丹发现苟凌风竟对她的剧毒完全免疫,这让她既震惊又好奇。

随着连环命案频发,苟凌风与伙伴们被卷入更深的阴谋。

而武林大会内部同样暗流涌动,新晋副会长何主管手段狠辣,借“清理门户”之名铲除异己,甚至当众击杀傀儡侠掌柜,令苟凌风首次直面江湖的残酷真相。

身世之谜也逐渐浮出水面。当自称魔教老教主的师父现身,逼迫苟凌风复兴神教时,他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挣扎。

若承认魔功身份,毕生侠义理想将成泡影;

若放弃武功,他又如何在弱肉强食的江湖立足?

当何副会长与邓云峰联手追查私盐名单,当师父再次逼迫他做出抉择,这个曾梦想成为“光明侠”的青年终于明白,江湖从非黑白分明,而真正的侠义,或许始于直面自己内心的混沌。

他佩戴着何主管面容的面具,在正邪边缘游走,带着马缨丹特制的毒药与诸葛恒的剑,开始了属于自己的江湖传说。

虽然是武侠世界,但该剧改编自常盘勇者的同名漫画,所以剧情相对传统武侠来说,相当无厘头,甚至有点跳脱。

剧方选择徐志胜担任男主,显然是看中其脱口秀领域的观众缘。

剧中苟凌风因长相凶恶、武功偏门被误解的反差设定,本质上仍是消费演员自身特点,而非通过剧情逻辑或角色成长来制造喜剧效果。

这种“人设依赖”导致表演与叙事割裂,观众看到的仍是徐志胜的综艺形象,而非剧中人物。

《侠客行不通》的失利,根源在于创作层面的投机性。

剧集试图以“反套路”为卖点,但核心矛盾仅停留在表面。

主角因外貌和武功被误解的设定,本可深挖社会偏见、身份认同等主题,但剧情却依赖小品式反转(如“武林协会考证”等)堆砌笑点,缺乏连贯的人物成长线与深度冲突。

另外喜剧人跨界带来的“综艺感”,与正剧表演格格不入。

徐志胜的台词节奏仍带脱口秀痕迹,肢体语言与武侠语境脱节,导致“看到两个世界”的割裂感。

其他演员表现亦显平淡,未能填补主角演技的短板。

最后就是急功近利带来的粗制滥造,武侠剧需要场景调度、武打设计等专业支撑,但剧中武戏多靠特效和摆拍,江湖氛围营造流于表面。

《侠客行不通》的遇冷,折射出观众对影视创作浮躁倾向的不满。

剧本的投机性,过度依赖喜剧演员自身人设(如徐志胜的“丑”梗),而非通过剧情自然引发笑点。

这种“为梗而梗”的设计,实在是偷懒,甚至是敷衍。

所以与其说这是一部电视剧,倒不如说“喜剧人团综”,正经想看剧的观众怎么会买账呢?

图片来源网络


(娱乐责编:王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