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下的光影世界

本文转自:上饶日报

刘琴

记得我第一次观看露天电影,是在大山深处的篁碧林场(现已更名为篁碧畲族乡)。那时我刚上初中,一放暑假,就和哥哥姐姐到父母工作的篁碧林场住上一段时间。它是离县城最偏远的乡村。那时去一趟篁碧林场真不容易,客车很少。当时我们去篁碧林场,是搭乘父亲安排的顺风货车,坐在驾驶室内一边欣赏外面的风景,一边“享受”着砂石公路带来的颠簸。车轮轧过崎岖不平的路面,在山谷留下“咯吱”的声音。绕过山路十八弯时,有惊无险,在心海留下悸动的波澜。汽车经过四五个小时的翻山越岭,终于停靠在林场场部。林场四面被苍翠的青山包裹着,一条清澈的小河依偎着山脚缓缓流过。山的形象被水全盘接收,水也被山恒久地陪伴。白云缠绕在山间久久不散,树林间隙处开满了叫不出名字的鲜花,大有一种世外桃源、人间仙境般的胜景。林场行政区域和职工居住的房屋都是石头结构的,而当地村民的房屋大部分是木制房。就是这些不起眼的元素,组成了山里的烟火人间。

每次从县城过来,我都会感到林场的局促与狭小,连挂在杉树上的月亮也只有一半,瘦瘦的,清癯的,好像另一半被县城夺去了。林场伐木工人在天蒙蒙亮时就去深山老林里砍伐树木,午餐就吃些自带的米饭或干粮,直到下午四五点才下山。村民也拥有同样的勤劳基因,他们在河滩或大山脚下开垦土地,种植适合当地生长的农作物。夜晚林场空幽而宁静,晚上唯一的文化娱乐就是观看露天电影。露天电影给林场带来了生机和热闹,极大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每当知晓晚上要放电影时,大家就像过年一样有种幸福感。周边十里八村的人不顾路远难行也要赶过来看电影。电影的魅力就像一束暖阳轻轻洒在一张张疲惫的脸上,散发出一种静谧而强大的力量,让一天劳作的辛苦得以修复,重获安宁。在这里,人们可以暂时忘却外界的纷扰,静下心来,享受一场文化盛宴,带来心灵的共鸣和精神慰藉。

太阳还没落山,场部的广场上已聚集了很多人。有些人早早地搬来了小板凳或长凳子占据好位置,生怕错过了最好的观影视角。广场前方早已支起了电影幕布,发电机也被搬到了屏幕后面的角落里,随时待命。只要用力一拉,发电机便会“隆隆”地开始工作。安放放映机的桌子旁,竖着一根木叉子,上面挂着一个大灯泡。这个大灯泡基本上可以满足整场电影的照明需求。趁着电影还没开始,大家和不期而遇的亲朋好友相互寒暄问候。它又像是一个大型座谈会现场,都是三五成群在一块畅聊。几个叔叔伯伯在一起闲谈,社牛体质上线,来自五湖四海南腔北调的方言在这里碰撞,热闹的氛围拉满。从他们的盈盈笑意中可以看出,日子虽贫乏艰苦,但他们很满足。

当夜色降临,月亮也悄悄地爬上了树梢,洒下一片皎洁的月光。但这并不影响观影效果。此时天空的底色是靛青泛蓝,有少数星光在闪烁。布为墙,夜为幕,随着光影的折射,电影开始了。

整个夜场最忙碌要数放映员,时不时要捣鼓着放映机,时不时要更换胶片;有时候还要转场,放映结束后还要到下一个农村电影点去放映。农村放映人是和月亮同频的人,把光和热送给别人,照亮他人,释放自己。他们不停地出发,再出发,从一个乡到另一个乡。他们自带永久漂泊的属性。

山里的夏夜,褪去了白天的绚烂和热烈。微风习习,凉爽宜人,好不惬意。周边的树枝在晚风吹拂下,轻轻摇晃。一群群萤火虫也来凑热闹,它们轻若浮光,飘如水里的光点。此时露天电影场,远阔而通透,能够容纳清风明月,也能安放那些激动人心的岁月故事。电影的音乐声穿透整个夜空,如风触到叶片,触到树的枝干,触到水面。各种声音又汇聚到放映广场,变得更加浑厚立体,在山谷回荡。把目光聚焦观众,只见露天电影场挤满了人,黑压压的一片,煞是壮观。在我身后站着一对父子,因小孩太小看不到,这位父亲就让小孩架在他脖子上。小孩看着看着就睡着了,竟尿了父亲一身。这一幕“水漫金山”,引来周围观众的哄堂大笑。

电影结束了,而月亮依然挂在天上。一片片树林,月亮照着,一摊摊的树影恰如墨发,远看还有生动变化的轮廓曲线。


(娱乐责编:王涛 )
2025年04月19日 18:01[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