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央视热播剧《我的后半生》一度登上话题热榜,频频引发全网热议。故事的开始,已经退休的文学系教授沈卓然,儿女双全、三代同堂,原本过着令周围人羡慕的退休生活。可老伴的突然离世,打破了过往的岁月静好,让老沈陷入了悲痛之中无法自拔,自此郁郁寡欢,整日活在消沉之中,生活也因此发生了巨大改变。为了能让老沈早日走出痛苦,他的老友和儿女都建议他重新找个老伴儿,就这样70岁的老沈开启了“相亲之路”。由于他拥有过万的退休金,住着一套近两百平的房子,不仅生活条件优渥,自身还颇具文采,相亲的开始,就引起了很多中老年人的注意。后来,老沈收获了几段黄昏恋,认识了各种各样的人,可每段感情最终都会因为种种不合画上句号。如今,这部剧迎来了大结局,故事的最后,老沈决定搬去养老院生活,一边可以陪陪患病的老朋友,一边也可以在自己热爱的事物中快乐度过晚年。在旁人眼里,他经历丧偶,又面临几段缘分的终结,似乎注定孤独终老。事实上,老沈已经在数次分别后学会了与孤独和解,不再执着于再婚,而是找到了最适合自己的养老方式。他告诉儿女们:“我过去怕老、怕孤独,一直在寻找依靠。这人呐,你要是好了,什么都会好。”的确如此。人老了,如果老伴先走一步,与其盲目再婚,不如试试这3种活法,经营好自己的晚年。
白岩松在一场演讲中,谈到一个观点:“养老不容易,储蓄健康比储蓄金钱更重要。”随后他举了一个很现实的例子:当一个人健康受损,身体各项机能变差,随着年龄增大,就容易反复生病。若是六十岁起就开始频繁住院,需要依靠治疗维持生命,一直到85岁,这25年会经历多么难熬的过程。这些话听起来残酷,但却是很多人不得不面对的现实。人在年轻时,总以为只要积攒了足够多的钱,生活条件足够好,未来就会避开一切风雨,免去老年苦,免自己无枝可依。可到了一定年龄就会明白:若是失去了健康,不管是身体上还是心理上的,幸福指数就会随之大大降低,即便拥有再多的财富也难以填补健康的空缺。《我的后半生》中,有这样扎心一幕,不少网友看完后直呼太心酸。聂老师博学多识,和沈教授一见如故,从兴趣爱好到人生观,总有聊不完的话题,彼此都收获了一段幸福时光。谁曾想,聂老师突然癌症复发,晕倒在家,幸好被人及时发现送去了医院。聂老师病情恶化后,老友们紧急寻找她的亲人过来照料,可她唯一的儿子却远在国外,打了数通电话都联系不上。一边要面对疾病的困扰,一边是无依无靠的现状,聂老师心中的酸楚不言而喻。
也正是因为健康问题的忧虑,给她原本平静的生活带来阵阵风雨,曾经设想的幸福晚年就这样被打乱节奏。股神巴菲特有段话说得非常深刻:
“如果我给你一辆车,并且这是你一生中唯一的一辆车,你会非常小心地照顾它,任何划痕你都会修复,还会阅读使用手册等。
同样你只有一副身体和一个大脑,你不能等到年龄大了才开始照顾它们,到那个时候,你可能已经过度使用它们了。”
人活一辈子,健康就是一切的根基。
不要等到年迈时躺在病床上,才开始后悔自己透支了身体,没有好好珍惜健康。更不要等到需要靠药物维持各项机能,才意识到规律生活,养成好习惯的重要性。日常生活中,牢牢握住这3把钥匙,善待自己的余生:(1)坚持适度锻炼,重塑自身活力:不必追求高强度的运动,每天饭后或晨起在公园中散散步,也是对身体机能的一次温和唤醒。打打太极,一招一式间,也能增强肌肉力量,提升身体的平衡能力。偶尔也参与社区组织的老年健身操,和同龄人一起在欢快的节奏中舞动身体,既锻炼了身体,又收获了快乐与友谊。(2)规律生活节奏,学会富养身心:研究表明,良好的睡眠有助于增强免疫力,促进新陈代谢,还能缓解焦虑和压力。每天督促自己早点睡觉,戒烟限酒,保持营养均衡,也可以降低一些疾病的发病风险。(3)定期全面体检,及时发现问题:有多少人,因为小病拖成大病而悔恨不已,给自己造成终身遗憾。每年做好计划抽出时间,进行体检,及时了解身体状况,发现潜在健康问题,并及时调整自己的饮食习惯、生活方式等,避免小问题拖成大痛苦。趁着岁月尚好,管理好健康,储蓄好最关键的资本,为黄金年华留下最宝贵的财富。
美学家朱光潜曾说:
“人须有生趣才能有生机。
生趣是在生活中所领略得的快乐,生机是生活发扬所需要的力量。”
诚然。人不管到了什么年龄段,内心保持热爱,拥有向阳生长的动力,才能让生活焕发精彩。
对于大多数中老年人而言,培养一些适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就是充实生活的关键所在。《我的后半生》中,为人热情爽朗的吕原被很多人称为“高能量天花板”,活出了不少人羡慕的模样。六十岁的她,无论经历什么事,始终保持超强的生命力,时常能感染到身边人。
早晨六点,她就能准备好丰盛的早餐,隔三差五还会变着花样的研究美食。吃完早餐后,她就开始收拾屋子,擦窗户、拖地、整理衣服鞋子,好像永远感觉不到累,对待每件事都干劲满满。和老沈相处的过程中,她还会不停引导对方,带着老沈饭后遛弯,闲暇时踢毽子锻炼身体,主打一个不服老。旁人眼中耗时耗力的家务、劳动、锻炼等,在吕原看来都是丰富生活的法宝,也是哄自己开心的源泉。她每天挂在嘴边的口头禅通常都是:“人呐,不能悲观,活着就要积极,积极就有办法。”一开始她因为欣赏老沈,想与其结为夫妇,但最后发觉两人确实不适合,也不再纠缠,而是回到原来的节奏里,继续发着属于自己的光。活得通透的人,都不会在不值得的感情中留有太深执念,她们始终懂得走好自己的路,有所热爱,就能收获无限光亮。吕原的绝佳状态,让我想起86岁的老戏骨吴彦姝,因为有着极强的亲和力,被大家赞为“国民奶奶”。年近九十的她,在采访时坦言称,自己现在能跑能跳,还能打篮球,从不会被年龄束缚。平日里,她还会学习插花、健身、学着运用各种工具等,每天把生活排的充实且自在。有人感慨,结了婚就没有培养爱好的机会了。对此她表示:“别为任何人而活,人要为自己活着,想吃什么就吃,想玩什么就玩.....”有人曾问她:“你都八十多了还出来演戏,孩子真不孝.....”她笑着回应:“人每天坐在家里真的会很枯燥,必须要有自己热爱的事物,演戏也好,去老年大学学画画也好,有所追求就是最好。”
有事做,有期待,忙中有闲,乐趣无限,其实就是晚年最好的状态。丰富自己的爱好,充实自己的生活,这些都如同璀璨星辰,会照亮前行的路。在变老的路上,不妨试着培养这几类兴趣爱好,滋养自己的灵魂:(1)文化艺术类,修身养性,陶冶情操:阅读,可以拓宽认知;写作,可以记录感悟;绘画,可以帮助静心;音乐,可以缓解压力。每一次开始,都能让你的精神世界焕发活力。(2)生活实践类,动手动脑,乐享成就:尝试做一些手工编织等,或者学习摄影、制作短视频,既能留下美好回忆,还能拥有新的成就感。(3)社交探索类,走出家门,开阔视野:闲暇时光,约着老友爬山或者去旅行,参加一些社会活动,身心都会得以舒畅。长此以往,精气神不仅会越来越饱满,人也不会再因为岁月的流逝而黯淡无光。
周国平曾在书中讲述过人在独处时,逐步变化的三种状态:起初是惶惶不安,茫无头绪,无法静下心来,一心想要逃出寂寞。后来是习惯于寂寞,安心下来,做各种事来驱逐寂寞。当你彻底成熟后,将‘寂寞’变成一种创造的契机,在无人打扰的环境下,学会和自己相处,然后引发出关于生命、自我更深层次的思考和体验。《我的后半生》中,随着故事的推进,老沈的心境就逐渐发生类似的变化。
老伴刚走的那段日子,他无法释怀,沉浸在伤痛之中,又因为无人陪伴而感到不安。后来虽然认识了新的朋友,融入了新的圈子,但他还是为未来的养老问题感到恐慌。直到与几位相亲对象渐渐走散,又经历了挚交好友的离世,他终于明白:与其等待“谁来陪我”,不如“自己陪自己”。学会独处,是人生的必修课之一;享受孤独,是一个人成熟的开始。人在年轻时,总觉得朋友多了、圈子大了、饭局不断,是充实人生的根本。当见识了太多复杂人情,见证了太多人来人往,终有一天会明白:舒心自在的人生,是从安静的生活开始的。当你远离了让你费劲的圈子,减少了无谓的人情往来,才能活出真正的自我。人生后半程,把人际关系打理好,给自己留出足够的时间,听一听内心的声音,了解晚年生活真正的需求。
(1)在独处中修心,整理好不安的情绪:通过冥想,将注意力聚焦于呼吸,一呼一吸间,让思绪平静下来。也可以在日记中倾诉内心的想法,当内心的烦恼具象化,便会发现它们似乎也没那么难以面对。(2)在安静时光里,做好生活的断舍离:闲暇时间,可以整理一下家中闲置的陈旧物品,收拾干净屋子的同时,也能让内心变得澄澈明亮。(3)该清零的清零,稳定好自己的内核:往昔的荣耀与失落统统清零,不让过去的成就成为禁锢当下的枷锁,使人固步自封,稳定好自己的内核,是应对岁月变迁的关键。人到晚年,不必再把所有人都请进生命中,给生活留一片清净,内心才能得以安宁。
▽
很认同一个观点:
“最好的晚年,不是将就着找个人作伴,而是活成自己的圆满。”
老伴离世后,学会尽快理清心绪,认真面对生活,才是最好的生活态度。人生旅程中,当你不再执着于寻找烛火来照亮自己,而是懂得自渡自愈,自会看见满天星光。点亮文末“爱心”,与朋友们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