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关系潜规则,为什么年纪越大,朋友反而越少?

我们这一生中会遇到很多人,如果你把所接触的每个人,都当成是朋友来对待,那肯定是非常愚蠢的做法。

李舟一直在说,对于我们身边所接触的人,要给他们贴上各种各样的标签,来区别对待才行。

毕竟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对每个人都一样好,那结果就是对所有人都不好。

人啊,都是享受到别人的偏爱后,才有可能和你走得更近一点。

其实所谓的朋友,我们可以把它分成3个类型,然后再根据不同的重要程度,来选择用什么样的方式去交往。

1、知己

有句老话叫酒逢知己千杯少,不管你有多么牛逼,那肯定都会遇到一些挫折和困难。

在这种时候,最需要的就是那些在身后默默支持的人。

可大多数人,都是非常现实的。

当你风光的时候,他们会紧紧围在你的身边,说着让你顺耳的话,做着让你顺心的事。

可当你哪天落魄了,还是这些人,跑得比谁都快,生怕被你连累了。

所以啊,真正的知己,是非常少的。

如果有幸被你遇到,那肯定是非常幸运的事情。我们也应该把更多的精力,用在他们的身上。

即使这种人不能给你带来物质上的回报,但很多时候,精神上的支持才是最重要的啊。

2、人脉

所谓的社交啊,就是在社会上去交易,本来就是带着功利性的。

你想啊,如果一点目的都没有,自己在家打打游戏,追追剧,难道不香吗?

何必要去跟别人斗智斗勇地周旋呢。

很多人对社交,有个错误的理解,认为随便找个人聊几句,就是在搞社交了。

其实,真正的社交啊,都是有非常清晰的目的。

比如为了结识人脉,去参加各种各样的圈子。

不过话说回来,如果认为把姿态放低一点,就能得到别人的好感,就能收获人脉,那就是自己想得太天真了。

李舟始终认为,衡量对方是不是你的人脉,有个最简单的标准,就是看你们能否进行利益交换。

马云够牛逼吧,可他却不可能来帮你,那对你来说,马云是一文不值的。

只有那些会帮你,或者是有可能进行合作的人,才能够称之为有效的人脉。

最常见的,就是生意场上的合作伙伴,即使大家之前有一些冲突,可只要利益足够大,也能够心平气和的,在一张桌子上谈笑风生。

3、过客

除了知己和人脉之外,还有一种人,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接触得很多,那就是过客。

比如下班回家,挤上地铁,里面虽然有很多人,但你和他们之间,很难会发生交集。

再比如公司里面的同事,虽然你们有工作上的往来,甚至中午一起去食堂吃饭,可你们大部分的交集,都仅限于工作范畴,而没有任何的私交。

只要有一方离开了公司,也许这辈子都不会再有任何联系。有些人甚至在离职的当天,就把上家公司所有联系人删除了。

像这种人呢,我们都可以称之为过客。

既然是过客,那我们就没有必要,花太多精力在他们的身上。

当然了,不同的身份属性,都是动态的,随时也有可能进行转变。

就像公司的同事,可能在你们离职以后,还在一个城市生活,甚至在创业的时候,还能进行一些合作,那彼此的身份,就变成了人脉。

随着交往的深入,大家在创业的过程中互相帮衬,然后变成了无话不说的知己。

想要有更多的知己和人脉,除了要主动去经营之外,还必须要进行长期的维护才行。


(职场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