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辞职的朋友说,看了这次《奇葩说》女嘉宾发言,她有些崩溃了…

来源 | 啡小沫

01

这些年,无论职场人,还是创业者,好像都有个共同感受:越来越焦虑,越来越卷。

《奇葩说》曾有一期专门聊内卷的,马薇薇讲了一件事儿。

她高考完后,本来不焦虑,也不想查成绩,想彻底放松一下。结果她某天半夜,就接到一个电话,她同学跟他说,成绩她已经查过了,马薇薇比她分数低。

…………

我看乐了。这件事儿我太有共鸣了。

我记得我小时候,对成绩并不是很在乎。因为我从小就爱读书,我就觉得去学校学习上课是探索奇妙的未知世界,就挺开心的,也不会因为考试感到压力,成绩也很好。

直到后来,我们般来了个同学,学习成绩跟我不相上下。

她特别特别在乎她每次比我分数高还是低。所以每次考完试,分数正式公布前,她都跑去老师那里查成绩。不仅查自己的,还查我的。如果我的比她高,她还要看看卷子找出我的错处,想办法让我的分数比她低。

一开始我还是并不很在乎成绩,只觉得她总是先查我卷子很烦。但是后来我就慢慢萌生了想比她考得好的心!

考试,从一个学期结尾自然而然的一件事,变成了能引发我焦虑的事儿。

02

类似这样比较带来的焦虑,无处不在。

跟朋友聊起马薇薇在《奇葩说》里讲的这个事儿,我朋友说,她当时就绷不住了。

因为她当年连盲目裸辞,都是因为年末的同学聚会,发现同学们收入好像都比她高,就焦虑得不行,觉得自己的破单位没办法待了。

现在想来,也真是后怕。

当时刚毕业不到3年,也不懂长期主义,也不懂把福利体系、自己5年可预期的成长、公司平台的资源对自己的加持等综合比较……

完全是被焦虑推了一把,情绪上头就裸辞了。

说起来,我后台很多读者给我的留言里,也都透着类似的焦虑。

比如有很多年轻人说,自己都20多了,还很迷茫怎么办,是不是没救了;

有人觉得自己没有天赋没有特长一无是处;

有人可能几次面试失意,就担心自己再也找不到工作了;

有人在一些平台发表视频和文章,说为什么只有几十阅读为什么写不出爆款,感觉成功遥遥无期,再看到别人做得好、比自己好,那就更焦虑了……

适度焦虑本是正常的,但是如果焦虑的事情远远超越了潜在危险,就会造成困扰。

不过过度焦虑在我的读者里高发其实也正常。我和心理咨询师的聊天得知, 理性、自律的人,更容易过度焦虑。

我自己就是个看起来非常理性的人,自律在我这里从来不是问题。

我可以在生孩子前跟助产士确认我的人工破水可以晚一小时进行,让我先完成当天的工作;

我可以在生活里经历了一些很痛苦的事情,前一小时还在大哭,后一小时先把当天的工作处理完;

自由职业以来,我也从未因为放纵自己想多游玩或者多睡觉或者多追剧什么的,导致工作积压到deadline。

你是不是觉得我好像挺棒?不,这只是一面。任何事情都是会反噬的。

理性占据绝对上风、自律不是问题的另一面,一定是我们在不知不觉间压抑了感受。感受不是被压抑了就没了,它会在你看不见的地方暗流涌动,就容易造成过度焦虑、失眠这些问题。

喜欢我的读者,有很大一部分都是跟我一样非常理性客观的人,所以就想给大家分享下我克服焦虑的一点点心得,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毕竟把焦虑控制在适度的状态,才能不断给我们正向的影响。

聊几个小方法,帮助我们来控制焦虑。

03

1. 感受自己的感受

既然理性的人因为长期不自觉压抑自己的感受,而更容易焦虑,那自然首当其冲的方法就是去主动感受自己的感受,给情绪更多关注和出口。

我自己因为产后比较虚等一些原因引发了失眠,去年做了这方面的心理咨询,我们当时确定的咨询的一大目标也是 引导我去更多关注自己的感受

除了专业人士的引导,我自己觉得之前尝试的比较有帮助的是冥想。当我不断练习在短时间专注自己的情绪生发流动,在生活中慢慢我也有了对情绪的自觉。

现代人的压力都太大了!我见过很多比我的自律还要“牛逼”百倍的大神。

有人偶尔周末散个步就会很焦虑觉得自己浪费时间了,有人每天不工作12个小时就会有负疚感,即使他单位没人加班的公休,他也会自己跑去加班!

机器连抽转使用寿命都会大大下降,何况是人。张弛有度,才能更高效的工作。

我自己有个很深的体会。

就有时候我连续忙了几天特别累,如果周末还有事情没处理,我如果强迫自己不休息去处理这件事情,那可能我会非常低效地工作8小时才搞定。

但如果我关注到自己非常累了,去徒步去踏青去逛街散心,晚上回来可能3小时就高效搞定了没处理的工作。

会休息,敢拥抱自己的需求,才有更好的工作状态。

2. 目标要拆解到小而具体的

长期目标要宏大,不要给自己设限,这个没错。

但是,一定要学会往下拆解目标。拆解到具体的、可执行的、可优化的。这样才更容易专注在做事而非瞎想没用的。

不知道你有没有体会?如果你能专注投入在具体的事情,进入心流模式,自然很少会焦虑。而如果你盯着一个宏大的目标而又没有眼下要着手优化的路径,那不焦虑才不正常。

怎么说呢,举个例子。

比如你要想拍视频。如果你给自己定个目标,年底要积累20万粉丝,要有全网传播的爆款视频。那当你发了10个视频,每个都只有几百播放,你肯定焦虑、沮丧、感受到巨大的挫败,甚至焦虑到无法坚持下去。

那什么叫具体可执行可优化目标?

今天的视频200播放,点赞率只有2%,有1条评论,再一看,完播率也很低。那下一个视频,我能不能通过内容的优化,把点赞率提升到4%,或者通过创造共鸣,提高评论数让黏性增强?未来10个视频,我能不能观察统计下,粉丝第几分钟跳出率最高,通过优化,找到拍摄时长和完播之间能兼顾的平衡位置?

降低预期,把目标设置得具体可执行,会让我们更容易得到正向的反馈,更积极地看待自己在做的事情。你会看到自己的进步,而不是纠结于没有做出刷遍全网的爆款。

专注在做事,先打处一个个漂亮的小胜仗,建立自信心,是非常关键的。

3. 理清自己做事的动机

为啥我本来考试不紧张,被别人一查卷子就焦虑了?

说白了,想赢。

看吧,焦虑来源于动机之不纯。

当我的动机是学到更多有趣的知识时,我是松弛的、快乐的。当我的动机变成了比较,我就变成了紧张的、郁闷的。倘若我比她考得差,还得加上几分不满、不服。

所以,我们要擅于挖掘我们工作更纯碎的动机、更长远的意义。让它尽量跟价值贴合,而不是为了比谁强、让谁羡慕。而当有人非要凑上来跟你“卷”,想办法远离!

当然,我们做事的动机不会是一成不变的,所以可以定期主动梳理、复盘。

比如我,一开始做副业的动机就是想不上班赚钱。我非常热爱工作,但是不喜欢朝九晚五被约束着,所以就一直在琢磨路子。

但是,后来当我业余写的公众号慢慢积累了这么多读者,每天写的文章有这么多人读,我的肩上自然就有了其他压力,动机就变成了想输出更有价值的优质内容,希望关注我的读者能真正受益。

中间有段时间,公众号搞了几次大改版,大部分创作者都很焦虑,我当然也难以避免。看到数据波动变大,推送规则几天一个样,就很焦虑。

但是后来,我也是做了一次复盘,明确了我的愿望、我想及我能提供的价值并没有变,因此我精力应该聚焦的地方也没有改变。我何必要每天被眼前起伏的数据牵动情绪?

想明白这一点,我的焦虑一下子少了很多。

动机,永远靠近底层的价值,而不是去跟谁比、跟谁卷。

如果不能主动调整这一点,那无论你有多大成就,你赚多少钱,你仍然会焦虑,仍然很难得到真正的快乐。

关于这点,B站上有部《有钱人生》,可以看看。

超级富豪们竟然也为房子焦虑:因为某某家面积比自己大,某某用了黄金马桶钻石马桶自己想要更好的,某某家的地下室比自己家的大……

所以倘若不能理清这一点,有再多钱,也可能会开启人生地狱模式。


(职场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