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意识:强化人际关系的核心能力

 约2500字 字数

约6分钟 用时

前 言

我们已经知道,不借助外力的成长很困难,那在构建及维系人脉的过程中,自己需要注意些什么呢?有三大意识,你必须具备。

第8章  人际管理,构建你的关系网络

8.2 三大意识:强化人际关系的核心能力

01

从上一节「 蒸发冷却效应:人际关系的基本认知 」里,我们分析出,只有自己强大,才能构建好属于自己的人际网络。同时,不借助外力的成长很困难。时间长、周期长、回报却很慢。

可见,有心地去构建及维系人际关系,是一种必备的能力。它和单纯的利用人际关系,有着本质的区别。

为了能让自己进入人脉关系的核心圈,达成深度融合的状态,在人际互动中,有三种思维,需要我们加以认识并付诸实践。

02 及时回应的意识

回应别人,是一种高级的互动。想要让对方对你有好感,愿意与你相结识,最初靠的不是你有多强大的能力、多高的人格魅力,单纯只是因为你愿意听他说,并给予回应。

人是社会性的动物,内心都有被他人认可的需求 。而认可,最简单直接的方式,就是他在表达的时候,有人能及时给予回应,能与他互动。

回应的力量就是如此的强大。 我们对外界的分享欲,只有靠回应才能得以延续下去

如果有一桌人在吃饭,大家聊得不亦乐乎,可有一个人每次想插话进来,都被其他人的谈笑给打断了,唯独你还在真诚地注视着他,听他继续讲下去。那么不等曲终人散,他对你的好感已经比其他人要多。

那要怎样做,才称得上是一个合格的倾听者,做到及时的回应呢。 高效的倾听,原则上需要五个部分的组合运用,即微笑、开放姿态、前倾、眼神交流与点头

图8-3 高效倾听五要素

微笑

所谓“伸手不打笑脸人”,你的微笑,会降低对方的防御心理,并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开放姿态

微笑不应该是程序式的假笑。你应该表现出一种倾听对方、认真听取对方话语的姿态。

前倾

当你对某个人说的话感兴趣时,你会不自觉地身体前倾,这就是身体语言的态度表示。对方会敏感地捕捉到这些信息,并对你产生好感。

眼神交流

眼睛是心灵地窗户。要学会有意识地眼神交流,以此证明你在关注着他,而不是像盯梢一样盯着他不放。

点头

想要让对方知道你认可他的观点,最简单的方式莫过于点头了。一个能够肯定他的人,一定是他想要进一步了解的人。

03 被人看见的意识

及时回应里的五个倾听技巧的运用,只有一个目的,就会让对方知道你在关注他,也就是他被你看见了,让他感受到了自身存在的价值与意义。

为了被人看见,与人沟通是非常重要、不容忽视的一种方式。但沟通并不像想象中那么简单。

我们在 沟通的时候,一般存在着这几种障碍因素,即过滤、情绪、信息超载、防卫、语言以及文化的差异

过滤是指,信息的传递更容易被接受者进行有意的故意操纵。不同的情绪状态,也会影响接受者对信息的理解。另外,当在一段时间内,接受到的信息过多,就会超出信息接受者的处理能力。

如果人们感觉受到了威胁,则会倾向于以某种方式作出回应,阻碍有效沟通。当然,不同人对语言使用的规则,或者基于自身文化对语意情境的理解不同,也会造成沟通的不畅。

这些因素不一定同时存在,但它们却经常起到阻碍的作用。为了规避它们带来的低效影响,我们可以有意识地采取一些措施,正如下图所示。

图8-4 积极倾听者可采取的措施

我们要看见别人,也要能被别人看见 。尤其当我们感觉自己被忽略、被忽视,情绪低落的时候,更应该意识到,这一问题的产生,很可能是自己并没有很好的表达自我。

对方不知道自己要什么,自然没能看见最真实的自我。它会反过来影响沟通的效率,于是自己就陷入了死循环。

如何表达自我,让对方看见,很关键的一点就是,不要让对方有被指责的感觉。刚已经说到,防卫是一种沟通障碍。它的产生,正是由于对自我的保护意识被激发。

因此,我们 在表达自我感受的时候,不能把自我肯定与自我中心混为一谈 。自我肯定是在群体中保留自我的独立人格,而自我中心则是目中无人的一种表现。

前者被人尊重,后者遭人嫌弃。有些人就是做不到这一点,为了表达自己的意见与期望,突出自己的感受,却没能做到尊重别人的权益。具体如何做,可参考下图。

表8-1 自我表达的沟通方式举例

需要提醒的是,我们表达自我,自然是希望得到回应,产生某种改变,但我们不要寄希望于一次沟通就能解决所有问题。这是功利心在作祟,而非真正意义上的人际互动。

04 包容感受的意识

不论是及时回应他人,还是主动被他人看见, 在人际互动过程中,互动的核心都在于感受的传递 ,前者是接收感受,后者是表达感受。

你做了再多,没让对方感受到你真的在倾听他、注意他,没让对方感受到你内心真实的想法,互动就是无效的。想要有效,必须懂得包容感受。

包容谁的感受?包括他人与自己的感受。

你愿意接受他人的情绪,给他人情绪一个出口,对方对你的接纳就会更没有防备心理,你们的感受就能更好地互通。

而包容自己的感受,则是明白自己当下处于什么状态,进而才能更好的表达自己,让对方看到,也能更清楚自己想要达成一个怎样的效果。

对他人感受的包容程度,来源于对他的理解深度 。借助圈层模型,我们可以由浅入深去了解一个人。即感知层、角色层、资源层、能力层,以及存在层。

图8-4 圈层模型

感知 是指,一个人的外观、外貌,以及行为表现方式。 角色 是他的职业以及其他的社会角色。 资源 则是指他的财富、人脉,甚至包括他的精神财富。

除开资源的精神财富层面,其他方面都能较为直观的获取到,可精神财富,连同能力层和存在层,则需要从频繁的互动中去慢慢感知。

能力 是一个人各方面能力的综合体现。 存在 则涉及到他的内核,也就是他对自己的存在抱持着一种怎样的态度。

因此,当你想要深入了解一个人,可从这五个层面进行更好的了解。虽然并不是那么容易就做到,但只要朝着这个方向去努力,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随着了解程度的加深,你才能够更加包容他的感受,也就是做到一定程度的感同身受。

同时,基于对对方的理解,你也能够看到你们之间的差异,通过他来反思自己,让自己能更好地与他人进行互动。

图8-5 人际互动的基本模式

因此,简单说来, 想要具备良好的人际互动,无非是让互动的两个主体彼此看到对方、感受对方罢了

当对方并没有这种认知,做不到认同并践行时,自己就应该主动带起头,做好自己的那部分。当对方看到你的真诚,开始转变他的态度和行为模式时,你就是在构建有效的人际关系。 


(职场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