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尔斯廷就说:“钟表被发明出来之后,什么时候该吃饭,肚子说了就不算了。”
王煜全老师也说过,新的技术带来的首先是工作方式的改变,然后是人们行为习惯的改变,再然后是思维方式的改变,并最终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好比钟表的发明,让人们可以精确的掌握时间,由此粗放的工作方式就被精细的工作方式所取代,人们对时间的概念也随之改变,守时成为一种习惯于美德,并由此提高了人们协同的能力,大规模不同时间和空间的协同工作成为可能和一种常态,人们思维的时间和空间维度发生了彻底改变。
而大量的廉价的纸的出现,让平民传播成为可能,改变了信息载体--文字本身的价值,在这之前,文字很“贵重”,所以只有特权阶级在特定场景中才会使用,比如中国甲骨文用来占卜,青铜器上的铭文用来祭祀,古埃及莎草纸用来写《亡灵书》,而当纸便宜之后,不仅政府的公文可以传播,《圣经》也能得到传播,政府的权力和宗教的势力范围都得到了大大的加强。再往后,纸币的出现给国家经济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而报纸的出现则对信息的传播带来了根本的改变。
由此可以得出的一个基本脉络就是当文字越贵重时,起到的作用更倾向于记录,而文字越便宜时,作用更倾向于沟通和流通,或者说贵重的文字向时间维度扩展,而便宜的文字向空间维度扩展。
回想到麦克卢汉的“媒介即信息”,意思是媒介的形式最终会决定信息的内容,从这个角度来分析纸张从贵到便宜,从而导致传播内容的变化非常有说服力。当然,一定要抬杠说现在媒介更加便宜了,但依然可以用来进行时间维度的记录,那只能说便宜媒体具有更强的向上兼容性。
我们所看到的传播内容是实实在在的发生着巨变,而我们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也确实正在发生着巨变。以现在流量包月或家里千兆宽带来讲,数据已经几乎到了免费的程度,限制我们进行信息沟通已经不再是信息本身,而是速度,由此出现的信息的形式、内容的多样性已经完全超出了此前人们的想象,哪怕是五年前对的人们也无法想象现在人们在信息流通上的程度。我们向上兼容的能力在不断的加强,形式也在不断的多样化,时间和空间在媒介不断地发展之下,界限正在越来越模糊,终于有一天,人们会体会不到时间和空间的局限,进入真正的所谓的“元宇宙”。
那么问题来了,在这些人为创造的元宇宙中,人们是会遵循当下社会的社会规则,还是会遵循所谓元宇宙中某个特定场景的社会规则,又或是两者兼而有之?这些规则的边界在哪里,边界确定的权威来自哪里?我们是否正在制造一个个野蛮的原始部落,而整套规则的建立也许会远远落后,甚至说根本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是否可以说:Welcome to the wild?
面对这些问题,你将如何选择,是乐观,还是悲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