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这种感觉:英文PPT似乎比中文PPT更加好看? 比如这样一个PPT,全英文的看起来非常舒适。
放大观看更明显
但如果我们把信息全部换成中文呢?
放大观看更明显
好像稍微就粗糙了一点,没那么高级了。 再比如我们 见到的英文模板, 通常 都会很好看。
这是为什么呢?难道英文就比中文高级吗?
当然不是,我们中文可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中文的美是其它任何语言都不可比拟的。 这其实跟我们大脑的偏爱有关。
那这跟【我们觉得英文更高级】有什么关系呢?
虽然英文和中文都是文字,但是由于我们对英文的感知比较陌生,所以大脑对它的认识更偏向于图形。
所以,我们就觉得比较陌生的英文看起来更加高级了。其实,不仅仅是英文,其它语种我们看起来也会觉得更加高级。
这就跟好多外国明星喜欢在身上纹中文是一样的,外国人会觉得比较陌生的中文会更加高级。
好了,我们知道了大脑更喜欢【视觉化元素】,那这条规律怎么运用到我们的PPT制作中呢?
我总结了两条:添加修饰元素和可视化文字。我们来看几个案例
案例一
比如:我们可以添加一些英文和一些图形元素,甚至还可以给文字分段,让整体看起来更像图示。
当然,增加视觉化元素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添加图片。
所以,这个时候我们可以给它替换一个更大气的毛笔字,增加陌生感。然后再给其添加一点笔刷素材。
案例二
这是一页政策报告型的页面,比较严肃和官方。这个时候通常是不准加英文修饰的,怎么办呢?
我们需要拆分文字,增加图形修饰,尽量打破这种全文字的视觉感。
可以看到,这里其实是讲了3个部分。而每个部分我们都可以再次拆分文字,组合图形。
针对内容一 将【碳达峰】和【碳中和】这两个词突出,然后增加相关图标和形状。 这样,单调的文字就变成了好看的图示了。
针对内容三 如果仅仅只是把【产品创新少】、【服务不精准】摆上去,那显然比较单调。但是当我们给它们各自加上一个底座,页面就有了空间感。
案例三
和上个案例一样,这个页面文字也很多,并且更难的地方在于:内容非常难以理解。
什么是【双轮驱动】?什么是【内外循环】?如果仅仅只是美化视觉,我们还是看不懂。所以这个时候我们要可视化文字,将这种难懂的页面用逻辑图表达出来。
分析可知:第一段是总结句,后面两段才是具体的内容。
所以,我们只需要把剩下两段内容可视化就行了。
内容一: 我用一个首尾相环的环形代表了国内外的这两个优势条件,而中间放置【幻灯片 】 是说明我们的目标是设计优质的幻灯片。
内容二: 同样用一个循环的圆形体现了产业的闭环,而右边的指向性圆弧表达我们的最终目标是形成【价值链闭环】和【产业链衍生】。
怎么样?这样一来,你是不是能更清晰地理解这段内容了呢。
其实这页PPT是出自一个真实案例,只不过信息敏感,所以我把所有的信息都替换了,原稿比这个更加复杂。 很多时候,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一个漂亮的PPT,更加需要的是一个逻辑清晰,信息可视化的演示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