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上去的能力问题,90%以上都是态度问题

商业洞察 丨 作者 /  殷思源

作为一名咨询顾问,我经常听到各个层级的管理者说:他就是能力问题,工作态度还是不错的。

“能力问题”好像可以解释很多现象,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又非常容易得到谅解。

抛开时代、机缘、天赋、性格、出身、教育等这些大多数人无法全然掌控的因素,也许将我们的个人能力划定在某个范围内,还有一个要素也在影响着很多事情,那就是态度。而态度问题,经常被人忽视。

事实上, 过去的态度,决定了现在的能力;现在的态度,决定了未来的能力。

所谓“态度”,就是你想把自己能力的边界,推到多远的那种能力。

 1

有态度的人,从来都接受不了“差不多”

得过且过,是大多数人陷入平庸的开始。学习上一知半解、浅尝辄止;工作中粗心大意、应付了事;生活里粗枝大叶,随意邋遢。 本质上,都是得过且过的心态在作祟。

“差不多”是一种心态,看上去没什么大碍,有些场景下甚至显得有些豁达,但是当“差不多”的事儿出现的频率太多,最后就会差很多了。

1%的疏漏往往会造成100%的错误,正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得过且过和“差不多”的本质都是态度问题,与能力根本没有关系,但与一个人的品行、性格、习惯有关。

我喜欢和有精品意识、细节意识的人共事。 严肃、严谨、严格对待工作的人,做出什么样的成绩都是合理的,甚至是必然的。也只有具备这种品质的人,才能够堪当大任。

 2

有态度的人,大多秉持成长型思维

《终身成长》一书中,提到了两种思维方式,固定型思维和成长型思维。

固定型思维的人,更在意别人的看法和对自己的评价,总是急于向别人证明自己的实力,担心自己被否定。而成长型思维的人,则更关心自身能力的提高和自己对自己的评价。

固定型思维的人,一般都害怕失败,回避挑战,故步自封。而成长型思维的人,则更加积极进取,勇于挑战,坚韧刻苦。

这两种思维模式代表了两种为人处世的态度,也决定了如何思考问题、做事情和面对失败与挫折。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一点一点变成了人与人之间的差距。

如果长期处于固定型思维当中,人往往更崇尚精英主义和个人能力,很难走出失败的阴影,经常把失败原因归结为外界影响。

而长期处于成长型思维之中的人,则会通过复盘来完善自己,更注重团队协作,也更容易接受他人的建议。

写在最后的话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能力边界,在能力范围内做事情,你会觉得非常舒适。而当你所做的事情超过你的能力边界时,你会觉得非常沮丧、痛苦和迷惘。

这就是为什么许多人在面临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事情,往往第一反应是拒绝,即使这可能是个机会,也不愿意尝试。

而如果在平行时空中有一个这样的人,遇到超出自己能力的事情,认真分析做好这件事背后的机会,并通过完成这件事,倒逼自己学习、进步,积累能力,逐渐升级。或许,这就是与前者拉开差距的开始。

所谓能力问题,90%以上都是态度问题,哪有人一出生就样样精通的,都是在一件件事情中磨练出来的。


(职场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