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必须具备的思维:数据思维

造成人与人之间差异的,除了天时地利人和,便是思维。

场景:

某公司因为供应商送货车辆经常积压,造成送货司机频繁抱怨。仓储部说收货慢是因为品控部验收慢,品控部说验收慢是因为按公司规定的验收指标项就要这么长时间。

于是,公司开会,讨论品控部的来料验收效率。各部门各抒己见。

品控经理说,根据验收程序,一车货要验收30分钟。

仓储经理说,时间太长了,一车验收30分钟肯定会影响卸货。

仓储总监问品控经理,如果提高效率,一车多长时间可以验收完?

品控经理说,至少20分钟。

仓储总监还价,15分钟好吧,就定15分钟,努力一下。

(思考:如果将时间定为15分钟,将检验时间缩短了一半,这个会议算开完了吗?解决问题了吗?)

采购总监问品控经理,品控来料检验员工每天几点上班?几点下班?一天工作时间多长?

品控经理回答,每天7:30上班,中午12点下班,下午2点上班,6点下班,共计八个半小时。

采购总监接着问采购经理,正常情况下每天来料多少车?高峰期多少车?

采购经理回答,正常情况下每天来料40车,高峰期80车。

采购总监说道,我们现在来算一下:

根据采购部提供的数据,正常情况下每天来料40车,高峰期80车。如果每车验收15分钟,则正常情况下需要600分钟,高峰期需要1200分钟。

根据品控部提供的数据,品控来料检验员工每天上班时长为八个半小时,即510分钟。

那么即便将检验时间缩短到15分钟,在维持现有人力配置的情况下,平时品控部需要加班一个半小时,高峰期则完全无法完成当天的验收。

所以,我们要在人员新增、人员统筹机动、调整工作时长、进一步缩短单车验收时长上再想办法,否则仍未完全解决问题。

听完后,大家恍然大悟。

这就是我们常常要用到的 数据思维 ,用数据去演绎逻辑,去逐层分析问题,进而找到最佳的解决方案,而不是凭经验、拍脑袋、想当然。


(职场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