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的《活着》,我今天读了两遍,并且在读完之后,又看了《活着》改编电影。
1
电影与书多有不同,很多悲惨的情节并没有拍出来,最终的结局也没有书中悲惨。电影《活着》也是一部好看的电影,但没有图书《活着》更让人沉浸,或许是我对文字更有感觉。
(图片来自哔哩哔哩中分享的《活着》电影)
第一遍读是从普通读者的角度,关注在主人公和故事情节,读着读着,就会被人物悲惨的遭遇带出一把眼泪,这本书让我哭了好几次。
《活着》以福贵为主人公,写了他和一家人在四十年跨度里的沧桑故事。
福贵从小就是一个放浪形骸的纨绔少年,不好好读书,不务正业,流连于妓院赌场,常常十天半月不回家。后来输光了所有家产田产,气死了老爹,生活从衣食无忧到一贫如洗。
福贵落魄之后,遇上了战争年代被抓了壮丁,历经九死一生,终于回到了家乡。他的母亲日夜思念儿子,加上生病已经去世。
难得的是他的老婆家珍一直守着破家,吃尽苦头,带着一双儿女等他回来。女儿凤霞这时,也已经因为之前连续高烧变成了哑巴。
本来到这里,已经是历经困难的大团圆了,没想到生离死别还在后头。
福贵一家太穷,为了送儿子有庆去读书,福贵夫妻狠心把凤霞送了人。后来凤霞跑了回来,福贵最后还是把女儿留了下来。
后来,医院为了救县长的女人,儿子有庆被医院抽干了血,死了。
(图片来源同上)
再后来,女儿凤 霞嫁了人 ,是个周到细致的搬运工二喜,可是却在生完儿子大出血之后也死了。
家珍的身体一天不如一天,后来也病死了。
二喜继续干着从前搬运工的活,被水泥板压死了。
凤霞和二喜的儿子苦根长到七岁,吃豆子撑死了。
就这样,福贵苦命的一生,与一家人聚散离合,最终与一头老牛相伴而生。
除此之外,还有几个角色。
福贵把房产田产输给了一个叫龙二的人,龙二在解放后不配合土改,被墙壁了。
福贵被抓壮丁之后,遇到了春生,俩人一起共患难,也算是苦命兄弟了。可是后来,抽有庆的血去求的那个女人,就是县长春生的女人。后来春生被批斗,上吊死了。
所有的人,似乎都死了。只有福贵活了下来。
那些活着的人,也许是困苦的生活损坏了他们的记忆,面对往事他们通常显得木讷,常常以不知所措的微笑搪塞过去。
这本书故事算很悲惨,读起来会有与人物的情绪共通,却不压抑,不像我曾读过的很多悲惨小说,通篇都是心上乌云密布的压抑感,也没有对福贵产生深深的同情,而是觉得众生皆苦,谁也不必可怜谁。
人是为了活着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2
第二遍读从创作者的角度,了解读者的创作背景和心态,我试图去读懂作者,去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
《活着》中的福贵虽然历经苦难,但他是在讲述自己的故事。余华用了第一人称叙述,福贵的讲述里不需要别人看法,只需要他自己的感受,所以他讲述的是生活。如果是第三人称,福贵在读者的眼中就会成为一个历经苦难的幸存者。
生活是一个人对自己经历的感受,而幸存往往是旁观者对别人经历的看法。
余华曾经在《无负今日》里也说过,从第三人称转到第一人称来叙事,也是人生态度的转变。我自己写下的作品,也会影响我的人生态度。
(图片来自电影《无负今日》)
余华在《活着》的自序当中说了这样一段话:
一位真正的作家永远只为内心写作,只有内心才会真实地告诉他,他的自私、他的高尚是多么突出。
内心让他真实地了解自己,一旦了解了自己也就了解了世界。
很多年前我就明白了这个原则,可是要捍卫这个原则必须付出艰辛的劳动和长时期的痛苦,因为内心并非时时刻刻都是敞开的,它更多的时候倒是封闭起来,于是只有写作、不停地写作才能使内心敞开,才能使自己置身于发现之中,就像日出的光芒照亮了黑暗,灵感这时候才会突然来到。
长期以来,我的作品都是源于和现实的那一层紧张关系。
我沉湎于想象之中,又被现实紧紧控制,我明确感受着自我的分裂,我无法使自己变得纯粹,我曾经希望自己成为一位童话作家,要不就是一位实实在在作品的拥有者,如果我能够成为这两者中的任何一个,我想我内心的痛苦将轻微很多,可是与此同时我的力量也会削弱很多。
他还说:
作家的使命不是发泄,不是控诉或者揭露,他应该向人们展示高尚。这里所说的高尚不是那种单纯的美好,而是对一切事物理解之后的超然,对善和恶一视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
正是在这样的心态下,我听到了一首美国民歌《老黑奴》,歌中那位老黑奴经历了一生的苦难,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地对待这个世界,没有一句抱怨的话。这首歌深深地打动了我,我决定写下一篇这样的小说,就是这篇《活着》,写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乐观的态度。
在他的这部作品《活着》当中,我读到了余华笔下人物的鲜活。读完之后,我甚至对每个角色都没有评价感,他们每个人只是活着,努力地活着。这是福贵的故事,它既有宏阔的时间跨度,又有细腻的时间瞬间,时运的动荡与人物命运息息相关。
(图片来源同上)
莫言说:活着就是生死疲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