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宁带来的「 职业启示 」

前天刷短视频, 一位清华学子问杨振宁:怎么在20——30岁之间尽快找到自己的职业方向? 杨振宁就举例了一个自己的小故事:小时候,父亲教他「鸡兔同笼」的数学题目,他学得很快;等到他做父亲的时候,他也教他的孩子「 鸡兔同笼」,孩子学得也很快。但唯一不同的就是:一年后,他的孩子已经完全不记得这些东西了,就好像从没学过一样,而他一直还记得。

杨振宁总结到:这不是训练出来的,就是自己天生对于数学结构的喜欢。一个人如果能够很早知道他对哪个方向是特别接近,这就有很大的好处, 或许就是未来值得去发展的方向。 你有天生的对于某些东西的「偏爱」,且对于「偏爱」能够加以训练和培养,就是人生重要的事业线。

从杨振宁的这段话中,我们可以悟出什么道理呢?我总结了以下四条,和大家一起分享:

如何去找自己的「偏爱」?就是10个人中,你有一个点比其余9个人做的快,不费力,且也做的好,或许就能成为你的「偏爱」。这个东西需要自己亲自探索,你也可以向朋友、向老师要一下反馈,他们觉得你的「优势」是什么?

人生的很多道理都需要自己投入实践,才能真正悟到。做不到,就无法悟到。

大学所学专业不一定就是你未来的职业,人和社会都在变化,需要适应时代变化,并及时总结规律、自我复盘。

譬如: 把自己印象深刻的几件经历、活动、项目都拎出来, 思考每一项工作中具体负责了哪一个板块,完成了什么内容,达到了什么效果。根据达成的结果再细想自己「真正」运用了自己的具体「哪一项」能力,并尽快总结记录下来,形成清晰模版,因为:你容易成功的经历、你运用自如的能力 maybe就是你真正的「人生兴趣点」发源头。

总之,每一次尝试都不是盲目的,要仔细分析自己的每一次实习、工作都用到了哪些本身已经具备的能力,还能从中挖掘并培养哪些潜在能力。或许你自己都不知道,只有在做了之后才会恍然大悟:「 哦,原来我也可以。」

人的认知水平永远无法言传身教,只能靠自己去积累、思考,不同的经历慢慢会让你积累起自己能力的壁垒。

选择一份工作,不只是选择了一个起点,同时还选择了一个天花板。工作会影响你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人际环境等,甚至决定了你的下半辈子。

如果你在职场里非常努力但是仍没法做到优秀、不能得到提拔,不妨回头看看,是不是这个平台本身就不适合自己,或者这个职位本身就没有多少发展机会。 人的职业生命非常宝贵,不要把时间浪费在不合适的职位上。尤其是,有些困境是你换个思路、换个职业就能避免的。大部分的吃苦磨炼一点都不励志,只是在走弯路。

我们需要了解自己的能力,并以能力来匹配适合自己的行业。 人都是有路径依赖心理的,一旦进入某一路径,就两耳不闻窗外事一直走啊走,也懒得深入思考 ——这条道我真适合吗,有没有可持续性发展,要不要做出改变。 也许你会觉得:我现在没有选择权,有条道路让我走着就已经万事大吉了,但是这种心理会让自己无法「全身心沉浸」、「全身心投入」,体验「心流状态」,就是蜻蜓点水、似有若无的每天过日子、随意打发工作时间(反正就是随意选的一条路,人生的被动选择,所以更不会真情实意付出)、把工作置身事外,其实这就是浪费了自己本该很有潜力的人生。

当然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你也不知道是不是适合、是不是喜欢、是不是擅长,但是当你投入时间、真心付出后,你发现你就是爱上了自己的这份工作(这就好比恋爱一样,或许刚开始你也没那么喜欢,但后来你投入了很多时间很多精力付出了很多情感,就会变得喜欢)然后你把工作变得「擅长」、变成「优势」、变成自己的「底层能力」,这也是一种双赢、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局。


(职场责编:拓荒牛 )
2025年08月28日 12:13[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