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校文化通识教育中构建“传统基因—现代需求—未来发展”的联动机制

本文转自:大众日报

  □韩书堂

在全球化与数字化的时代背景下,高校文化通识教育作为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关键环节,肩负着解码传统文化基因、激活其现代生命力的重任。高校需以“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准则,将传统文化基因从历史语境中提炼出来,融入现代社会价值体系。通过构建“传统基因—现代需求—未来发展”的联动机制,让青年学生在认知传统中增强文化自信,在创新表达中推动文化传承,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有机融合。

  设定“道法自然—阴阳辩证—整体和合”的课程内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是中华民族在漫长文明进程中凝聚的精神内核,其深层逻辑体系以“道法自然—阴阳辩证—整体和合”为支柱,构建起独特的文化认知与价值体系。从《道德经》对宇宙规律的阐释,到《周易》蕴含的辩证思维,再到儒家倡导的处世哲学,这些文化基因塑造了中华民族的价值取向、生态观念,是当代中国人精神世界的重要根基。从文化哲学视角来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具有强大的超越性与适应性。其“天人合一”的生态智慧,与当代可持续发展理念相呼应;“和而不同”的处世原则,为全球化时代的文明交流提供了价值指引;“天下为公”的理想追求,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有着内在的精神契合。高校文化通识教育的核心任务,就是揭示这些文化基因的当代价值,使其成为青年学生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思想资源。

构建“基因解码+现代转化”课程模块

课程体系是文化基因传承的核心载体,需建立分层分类、跨学科融合的模块化课程群,引导学生从“认知基因”逐步过渡到“运用基因”。

基础认知层面的“文化基因极简解读”系列通识课,旨在帮助学生把握文化基因的核心内涵。以“仁礼伦理”为例,课程选取代表性命题,通过“古今对话”的方式,将典籍原文与历史案例同现代社会场景相对照,引导学生提炼其中的共通本质与差异根源。通过这种对比分析,学生能够认识到文化基因的稳定性与变异性,理解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存在形态。

进阶层的“传统基因的现代适配性”研讨课,着重培养学生对文化基因的批判性继承能力。以“仁礼伦理”在现代组织管理中的应用为例,引导学生探讨传统伦理与现代管理制度的冲突与融合。通过对各类组织现象的调研分析,学生能够认识到文化基因的现代转化需要兼顾传统精华与现实需求,在继承中实现创新。这种基于实践的思考,有助于学生形成辩证的文化观,避免对传统文化的盲目崇拜或全盘否定。

跨学科融合课程打破了学科壁垒,让文化基因成为连接不同学科的纽带。如在理工科可开设“阴阳辩证与系统思维”课程,通过对比传统辩证思维与现代科技原理,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内在联系,培养其跨学科的思维能力。在艺术类专业可开设“中和之美与现代设计”,让学生认识到传统文化对现代艺术创作的指导意义。跨学科课程的设置,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更让他们体会到文化基因的普适性与生命力。

创新“沉浸式体验+实践输出”教学形式

文化基因的传承离不开亲身体验。“沉浸式体验+实践输出”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在体验中内化文化基因,在实践中实现创新,形成完整的学习闭环。

“文化基因活化”项目式学习以具体的文化基因为主题,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以“天人合一”的生态理念为例,通过组织学生参与校园生态改造活动,让他们在实践中体会传统生态智慧的当代价值。这种项目式学习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更让他们对文化基因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从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传承者。

“传统智慧现代表达”竞赛鼓励学生用现代方式诠释传统智慧,培养其创新思维与表达能力。在“中庸之道”主题竞赛中,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作品,展现对“中庸”理念的理解与应用。竞赛过程中的评议环节,有助于学生厘清文化基因的本质内涵,避免对传统理念的误读。这种教学形式让学生成为文化基因的“转译者”,在创新表达中推动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播。

沉浸式体验教学还包括传统技艺学习、文化场景模拟等形式。通过学习书法、剪纸等传统技艺,学生能够感受其中蕴含的文化精神;通过模拟传统礼仪场景,让他们体会“礼”所承载的伦理观念。这些体验式教学活动,让抽象的文化基因变得可触可感。

建立“跨学科联动+社会参与”实践机制

文化基因的生命力在于其与社会现实的结合,“跨学科联动+社会参与”的实践机制,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体会传统智慧的价值。

跨学科教学团队开发的主题项目,以具体的文化基因为核心,整合不同学科的知识与方法,引导学生开展综合性研究与实践。以“天下为公”理念为例,通过多学科协作,探讨其与当代社会发展命题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提出具有现实意义的解决方案。这种跨学科实践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更让他们认识到文化基因对社会发展的指导作用。

“文化基因传承”社会服务活动让学生走出校园,深入社会,成为连接校园与社会的 “文化使者”。通过与社区合作开展文化活动,学生在传播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能从社会实践中汲取养分,深化对文化基因的理解。在“非遗里的基因密码”活动中,学生不仅可以学习传统技艺,还向社区居民传播其中的文化内涵。

社会参与实践机制的建立,拓宽了文化通识教育的渠道,让学生在服务社会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与文化传承的统一。

通过课程模块的精准设计、教学形式的沉浸创新、实践机制的社会延伸,高校文化通识教育正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从典籍中唤醒,使青年学生不仅成为文化基因的继承者,更成为赋予其新生命力的创造者。

(作者单位:山东财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职场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