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为什么要读书?为什么要读纸质书?为什么要读经典著作,而不是把自己埋在碎片化的网络信息中?在信息化、数据化的时代,读书的重要性更加凸显。
在读书的过程中,我们获取信息,但更重要的是增长知识。知识是有组织、有结构、系统性的信息,有数据、有信息并不意味着有知识。通过读书建立自己的分析方法,搭建一个系统框架,以提高认知能力,只有这样才能逐渐深化对事物的理解,才能在理解的基础上更好地解决人类所面临的一系列现实问题。
读什么书?我认为读书就要读经典。判断一本书是不是经典,最好的标准就是看它能否经受住时间的考验。2000多年过去了,我们仍在读孔子、老子、柏拉图、康德……一代又一代的人从他们的书里汲取智慧,说明这些书是有价值的,如果没有价值,早就被人们遗弃了。读书就要读这些经得起时间考验,在历史长河中仍旧熠熠生辉的书。
经过了数百上千年时间的洗涤,这些经典作家的思想,它们的价值在当代社会仍然得到人们的认可。
当然,我们也可以读当代作者写的书,前提是你要识别哪些书是真正具有阅读价值的,哪些只是排行榜上的过眼烟云。
怎么读书?泛读、精读相结合。泛读不求甚解,抓住主要脉络,厘清作者的思路及关键概念。
在精读阶段要力求深入,搞清楚关键概念及重大节点,特别是在读历史书的时候。举例而言,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从甲骨文开始算起的话,有3700多年,这3000多年的历史一般来说我都是泛读,但在关键节点上是深入精读的。哪些是关键节点呢?第一个是春秋战国;第二个是清末民初,即满清末年和民国初年。
读世界史关键节点在哪里?古希腊毫无疑问是一个,古希腊相当于中国的春秋时期,国际上的学者把这段时间叫作世界史上的轴心时代,各个文明的主要思想都发源于这个时代。世界史的下一个节点是西罗马帝国的灭亡,再后面越过千年中世纪,就要精读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了。
人的生命有限,要想弄清楚几千年的历史是不现实的。我们能做的就是在阅读历史时把握住关键节点,尽可能透彻理解,梳理出历史的脉络,并在阅读和思考的过程中,建立起自己对于历史的分析和归纳框架,从而形成自己的历史观和世界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