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保持心的本性

做任何事,要投入其中充分体验,如同达到“心流”状态,全情投入,享受其中。

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修行:

比如吃饭喝茶,吃每一口饭,细细体味这口米饭的味道,而不要嘴里嚼着这口饭、眼里看着桌上的盘子、手已经去夹下一筷子……

第一口白米饭,心念就是“体会白米饭的味道”,这就是当下的最本质的念头。

下一口夹来鸡蛋,心念就是“体会炒鸡蛋的味道”。

如此循环, 一念接着一念,这是自然的流动 ,体会炒鸡蛋味道时也不必回忆白米饭的味道。

如果在吃白米饭时,想着炒鸡蛋的味道,这就不是最本质的心念,心念一动、一变,就系缚了。一旦有更强烈的愿望,就形成了执著,就着了相,也就远离了心的本性。

5 定慧一体

定:禅定

慧:智慧

心的禅定是内核,智慧是禅定的外显。就像灯和光的关系,点亮灯,才能发出光;光的来源,是有灯。

一个人看起来有那么一点点智慧,在生活和工作中举重若轻,并不是他智商和能力超群,本质是他的心性更“定”,不轻易被外界影响,更清楚自己心要追求的是什么。

禅定是什么? 禅定就是心口一致。内外一致。

说恭喜,就是真心的恭喜他人,而不是表面说恭喜、背后巴不得别人吃个大亏;说感谢,就是真心感激、有生出感恩之心。

不要说一套做一套。

6 行正心,行直心

既要心口一致,那我就言行一致做个坏人怎样?

提倡:行正心,行直心

正心在直心之前。

正怎么理解?一是堂堂正正的正,做事情行的直走的正;二是正能量的正,事物都有正反两面,尽量 从正面发掘事物对我的意义,寻找到正念

在保证心正的前提下,再强调,遵循自己的心念、保持表里如一。心口一致的修炼是有难度的,才有“直心是道场,直心是净土”一说。

7 自性不动

心要静到什么程度?要 看不见一切人的功过得失、是非善恶

为什么这么说?我理解可能有以下几种解读:

① 评价事物的前提是了解完整的事物信息,但现实条件是作为普通人我们往往获取的信息是片面的,或者说基于自身立场视角会对信息进行取舍。比如战争双方,可能都会把自己的暴力行为包装为是正义的、必要的。

② 事物都是动态发展的,今天看起来不好的事情,到明天也许会变成好事,反之亦然。

③ 评价别人,属于“妄议”。俗话说,未经他人苦,莫劝他人善。对事物的因果来源做不到完全了解的情况下,轻易给出评价/结论,是不审慎的行为。

④ 为什么要关注他人?别人的功过得失,与自己又有何干系?修心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让自己的心不受外界与他人影响。

启发:

不要轻易评价人,评价是非对错。要知道任何时候我们作出任何判断,都是有限信息下、基于某种立场的取舍。不代表全貌,也不存在绝对意义上的正确。

无论外界环境如何,自身不变。


(职场责编:拓荒牛 )
标签:点滴集2
2025年08月11日 07:11[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