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aS创业的起点不是“赛道”,而是分类

拓荒号:拓荒牛 (企业头条)

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个情景,就是无论聊 SaaS 的什么话题,大家都很难聊到一块儿。比如有人认为 SaaS 的成功要素是 PLG P roduct- L ed G rowth ),就会有人说 SLG Sales - L ed G rowth )才是 SaaS 的成功关键;当有人认为 SaaS 是服务时,就有人认为 SaaS 是软件。

其实每个人的观点都没错,之所以会有观念冲突,是因为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不一样的 SaaS 。这种对 SaaS 模糊的认识,无论是 SaaS 创业,还是经营一家 SaaS 公司,都很难找到一些规律性的东西。

所以就有必要对 SaaS 进行分类。

01

就像在 XaaS 概念下存在多种“即服务”, SaaS 同样也存在不同分类。比如:工具类、通用类、垂直类、平台类、交易类等等。

不过,为了分类而分类,并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和价值; 其实 SaaS 分类的真正目的,是发现每个分类领域的特点和规律。 这有助于创业者看清领域的范围边界在哪里,这个领域中必需的 know how 是什么,应该采用什么样的过程和方法。

不同类别的 SaaS ,创业过程规律是不同的 ,比如:目标客户、切入点、产品设计、销售模式、交付方式和客户成功都有很大的差别。

那么,针对国内的企业服务市场, SaaS 怎样分类才更实用呢?

02

虽然 SaaS 可以有很多分类,但 粗分为工具类 SaaS 和业务类 SaaS 两大类就可以了 ,因为这两类 SaaS 之间的特征差异是最明显的。

一般来说,工具类 SaaS 泛指与客户具体业务无关的技术工具;而业务类 SaaS 则直接支持客户的业务过程。实际上,工具类 SaaS 和业务类 SaaS ,都能在企业软件中找到原型。前者对应软件工具,而后者对应企业的业务系统。

不过,工具类和业务类的分法,虽然划定了 SaaS 的两个大方向;但进入具体的领域,还是有些宽泛。所以在这两个大分类下还可以进一步细分。

我们先对工具类 SaaS 进行细分,它可以再分为纯工具类 SaaS 和协作类 SaaS

一般来说, 纯工具类 SaaS 是已有软件工具的 SaaS 化结果 ,比如文档类、笔记类、设计工具类等。对于用户来说,除了提供方式和使用方式的不同外,软件形式与 SaaS 形式工具并无太大的不同。

协作类 SaaS 则完全是互联网和移动化的产物 。协作类 SaaS 的主要作用,是通过协作方式提高工作效率。比如协作平台、项目管理、视频会议,甚至包括电子邮件,都属于协作类 SaaS

实际上,纯工具类 SaaS 和协作类 SaaS 之间的界限,正在变得越来越模糊。在互联网和移动化背景下,纯工具型 SaaS 必然会朝着协作化方向发展,比如现在的文档平台、设计工具都支持协作模式。

说完工具类 SaaS ,我们再看 业务类 SaaS 。它也可以分为纯业务类 SaaS 和复合业务类 SaaS

一般情况下,我们所说的业务类 SaaS 就是指纯业务类 SaaS 。实际上, 纯业务类 SaaS 也是目前企业服务市场最主要的形式 ,它涵盖了行业业务的方方面面,比如:营销、 CRM HR 、电商、 MES ERP 等。

不过,在企业业务云转型过程中,我们发现了另外 一种“核心业务 + 辅助业务”复合形式的 SaaS 。即在企业原有业务系统中拆分出来、以 SaaS 化形式提供的通用服务,所谓复合是指 SaaS 与核心业务之间的依赖关系。

比如说银行或金融机构,虽然其核心业务和中台系统并不会 SaaS 化。但是对外业务,如营销、开户、信贷审核、信用评估、权益等非核心的业务,则可以由 SaaS 服务商提供,就形成了所谓复合型 SaaS ,这样每一项 SaaS 服务都可以规模化地提供给多家银行或机构。

这种由 集中式系统转为复合型 SaaS 模式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 。比如: SaaS 化的银行开户效率会更高,贷款审核速度更快,利用 AI 评估使贷款损失风险大大降低。复合型 SaaS 服务商的出现,已经改变了相关行业的服务生态,如这个领域的 SaaS 服务商 nCino ,可以同时服务于数千家银行或机构。

03

值得说明的是,上述 SaaS 分类虽然不是完备的,也没有什么道理可讲;但 至少给创业者带来三个方面的启示。

首先,如果明确了 SaaS 的分类,以后的讨论都是“物以类聚”的。只有这样才可以深入到每个分类领域,而不是泛泛地谈 SaaS

其次,分类可以帮助创业者发现领域规律,结合自己的领域认知和实践经验,从而找到适合自己的创业入口和路径。

为了找出更深层的规律和底层逻辑,创业者还需要在现有分类下进一步细分,从而找到自己的利基市场。不要想通过复制所谓的“赛道”而走捷径,那样的代价会非常大;而在你最熟悉的领域进行 SaaS 创业,成功率要高得多。

最后,分类有助于看清商业化的现实。

放眼海外 SaaS 市场,就会发现它们并不刻意区分工具类还是业务类 SaaS ,也就是说,它们都有成功可能。不过相比之下,工具类 SaaS 的毛利更高,因为获客成本和留存成本更低。

但国内企业服务市场与之相反,通常业务类 SaaS 要比工具类 SaaS 更容易被企业用户接受,比如付费意愿更强,客单价也更高。

即使是业务类 SaaS ,国内外企业客户接受度上,也存在非常大的差别。为了降低 IT 投资成本,海外企业正在以 SaaS 方式,对现有业务系统进行云化和替代;而国内则没有这个趋势和机会。

国内 SaaS 目标市场,应该是为数众多的中小企业。这就需要颗粒度更小,业务目标更加聚焦的业务类 SaaS ,这就需要对业务类 SaaS 的“无限”细分。

写在最后

综上所述,针对国内现实企业环境,对 SaaS 的分类研究是有必要的。因为 靠着海外 SaaS 的赛道地图,很难在国内企服市场走得通。


(职场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