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强烈建议你读点历史?

最近7年,在文字上给我影响最大的,应该是李笑来的相关文章。基本上他出的书,我都看过,《七年就是一辈子》,我看过不下五遍。

我认为这本书的核心,告诉我们:任何一个领域,只要你用心的干,方法得当,最多七年的时间,你就会成为这个领域的专家。书中的内容,就是围绕如何让你在七年时间内脱胎换骨的方法论。

另一本书是得到的专栏文章《通往财富自由之路》,可以看作是《七年就是一辈子》的补充。在这本书里,就提到过一个解决问题的思路——你的钥匙掉了,钥匙一定不可能在锁孔的旁边。

也就是说,我们遇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或是解决问题的更高级的办法,可能并非来自问题的本身。

就比如说,写一份简历,按正常的方法,就是找模板,稍微进一步的,找相关的书本、教学视频。但大多数人解决简历的思路,都在如何写简历上。

从李笑来老师提供的思路,钥匙丢了,钥匙一定不在锁边上的思路。还可从文案的写作、营销、产品设计,甚至历史案例中去找答案,比如商鞅三见秦孝公,就是非常不错的求职案例。

读到这,有些读者可能已经发现问题了。你的意思,不就是让我们多读点书吗。是的,不错,多读点书。

那么,为啥我首推历史?

我有以下三点理由。

1、历史是关系的总和

历史是人与人,人与组织和组织与组织之关系的总和。公司也是人与人,人与组织之间的一系列关系。

从关系的角度切入,历史学甚至比现在通用的管理学教材,还具有更大的参考价值。为啥?在历史过程中,所有的关系,都是建立在血淋淋的事实之上。

比如选上级,站队,选下属,带团队,等等,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都有现成的案例可供参考,可供借鉴。

韦小宝能官拜鹿鼎公,也不就是多听了几遍三国,活学活用而已。《大染坊》的陈寿亭冬瓜大的字不识一筐,从一个要饭的,最后成就传奇的商业神话,也无非平时多听了评书。

2、读史可使人丰富

人的一生,在历史的长河中,短暂的程度不值不提。长生将会困扰人类,直到解决。但我想,你我在有限的生命中,是不会看到这么一天了。

但可以肯定的是,做不到长生,但可以提升我们思想的丰富程度。而能帮我们实现这些的,除了丰富生活阅历,可能最好的还是读历史。

如果你从盘古开天开始读,一直到近代,那相当于你经历了人类文明从一个胚胎到成熟过程。如果你从秦汉开始,那将会经历从中年到成熟的过程。

试想,一个读过华夏五年文明史的人,和一个不读历史的人,会是什么样的不同人生。

我想,可能站在一楼看风景跟88楼看风景的差距,也不过如此!

3、读史使人通透

有人说,读使人明智。这个是一定的,几千年人类的智慧案例库都浓缩到历史里了。我要说的这个通透也有明智的意思。但在意思上,可能比明智更具指导意义。

这里不做长篇大论,就说一点。有人说自古如此,历来如此,这些人大概是不怎么读历史的。比如说,客人到家里,指引到客厅的座位上,然后给客人奉上一杯茶。

说自古如此的人,一定不知道,今天的椅子,我们舒服的坐在凳子上,这事还是宋朝以后才有的。而冲泡茶,按今天的冲泡工艺,也是宋以后,形成于明清。

唐宋以前,不说喝茶,叫吃茶,不说泡茶,叫点茶。

那么知道这些,有什么好处?

第一,你不会被一些约定俗成的东西所束缚,你的身体和心灵会得到无限的解放。

比如说丧葬,在孔子前的时代,很多低层的人,去世了坟头是很低矮。但现在我们看到的,几乎是个高高的土丘。据说,这是孔子为了让先人得到后人的祭奠,做出的一个举动。把原来低矮的坟头进行加高,修整。这样,后人不至于找不到。

那么,既然有这个变化的过程,自然以后要是面临着跟从前不一样的调整,至少不会觉得这东西是自古如此,实际上也不是不可变。问题在于怎么变,和为什么变。

第二,你可以拿身边的任何一件事,可以给自己的儿女子弟谈读书的好处。

有些家长,甚至一些受过高等教育的家长,在教育孩子好好读书方面,除了好好读,就是好好读。说不出什么让孩子信服,或是耳目一新的理由。

但,你要是有历史知识,可以从吃一串葡萄,一个土豆,一个核桃说起。也可以谈谈今天教育的环境是如何的来之不易。

在这个过程中,那怕孩子有一句话听进去了,然后照着你说的这个切口进去,也是莫大的幸事,不是吗?

最后,还得说一说跟职场的关系。

最近熊逸版的《资治通鉴》第二辑已上线。在他的第一辑中,就说过,历史学,实际上也是管理学。我们今天所有遇到的管理问题,历史中都能找到相似的场景和解决方案。

如用人以才,还是用人以德,如何选择两个看起来都挺优秀的年轻干部,如何跟不同性格的领导相处等等,现在的管理学难题,都在历史数据库里有现成的答案,只等你去拿。

建议你,还是多读点历史。专业管理知识,离开活生生的应用场景,你顶多会成为一个纸上谈兵的管理专家,但不会成为实干专家。

共勉!

接下来几期,将会结合历史案例,解读现代职场中的管理学难题,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1 1 3 - 5


(职场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