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公上岸的隐藏福利,没在体制内家庭长大的人根本想不到

文/老邓大白话

老邓今天刷到条扎心评论:"考上公务员那晚,我妈抱着录取书在客厅转了三圈,我还以为她魔怔了"。这话要是搁在五年前,我肯定跟着吐槽家长迂腐,但这两年看着身边朋友在职场浮沉,突然就懂了那份"魔怔"背后的深意。

内容图片

1:稳定溢价时代来临

上个月跟银行朋友吃饭,听到个真实案例:同样申请50万消费贷,互联网公司主管批了6.8%利率,街道办科员直接砍到4.2%。银行的人说了句大实话:"现在这形势,体制内的工资流水就是硬通货"。这话糙理不糙,看看今年春招数据,民营企业岗位量同比降了23%,而公务员报考人数突破300万大关。前两天遇到个开滴滴的大哥,之前是某大厂P7,现在每天跑12小时才能保住房贷不断供。反观我表妹在社保局上班,疫情期间单位食堂照开,公积金还涨了5%。这年头所谓的"稳定",早不是老一辈嘴里的没出息,而是实打实的抗风险资产。

2:隐形通行证的价值

说个你们想不到的——公务员证在某些场合比信用卡管用。我发小去年买房,开发商直接给体制内客户开优先选房通道。更夸张的是学区房指标分配,朋友家孩子因为父母都在事业单位,硬是比邻居家私企高管的孩子多拿10分加分。这些潜规则不会写在明面上,但就像打游戏里的隐藏道具,关键时刻能救命。现在连婚恋市场都进化出"体制内优先"的潜规则,有个做红娘的朋友透露,公务员相亲成功率比同收入群体高40%。

内容图片

3:家族安全感的传导链

我发现个有趣现象:家里但凡有个公务员,七大姑八大姨的焦虑指数能降三成。我二伯家儿子考进税务局那年,整个家族群红包连发三天。后来才懂,这不仅是份工作,更是给全家人吃了定心丸。对比我堂姐在教培机构当总监,去年"双减"政策落地,她父母三个月白头发暴增。现在逢年过节,长辈们聊的不再是"孩子赚多少",而是"单位有没有食堂""医保报销比例"。这种安全感传导,在35岁后尤其明显——我邻居王叔是下岗潮亲历者,现在天天盯着儿子考编,说"宁愿他现在恨我,也不能让他四十岁睡桥洞"。

4:代际认知的残酷鸿沟

95后表弟跟我吵过架,他觉得公务员是"混吃等死的青铜局"。我直接甩给他两组数据:2023年青年创业者存活率不足15%,而公务员在职率保持在99.7%;民营企业平均职业周期8.2年,体制内是34.5年。这不是怂恿年轻人躺平,而是提醒大家看懂游戏规则。我认识个95后姑娘,非要去新媒体追梦,结果今年公司三轮裁员,现在天天在朋友圈接代购。她爸是交通局老科员,当年拦着不让考编,现在父女俩角色倒转——老头反倒成了全家最淡定的人。

内容图片

说实话,老邓从来不觉得公务员是人生唯一解。但在这个黑天鹅满天飞的时代,这份工作的避险属性确实被严重低估。看着满大街关门的商铺,再瞅瞅公务员小区永远亮灯的食堂,突然就理解为什么录取通知书能让全家沸腾——那不是张普通的工作证明,而是给整个家族系上的安全绳。最后说句实在话:要不要考公您自己掂量,但千万别用二十岁的认知,赌五十岁的人生。


(职场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