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影织就“第二皮肤”,霍廷霄、张世杰解锁视觉叙事密码

在电影的光影叙事中,造型艺术从来不是视觉的附庸,而是角色的无声语言、场景的呼吸脉络。从场景搭建到道具陈设,造型师以空间布局、色彩基调等方式引人入胜。

▲霍廷霄与张世杰(右一)对谈。主办方供图

11月6日晚,第十二届重庆青年电影展系列电影公开课举行,以“电影造型师的第二皮肤创作论”为主题,邀请到著名美术指导霍廷霄与张世杰对谈。霍廷霄是本届影展主竞赛单元评委会主席,参与制作了《霸王别姬》《英雄》《唐山大地震》《长津湖》等40余部电影作品;张世杰是资深电影造型设计,代表作有《消失的子弹》《唐人街探案》系列影片等。

当天,两位嘉宾围绕电影造型的创作逻辑、行业变迁与美学表达,分享了跨越数十年的从业经验,带领大家深入了解电影造型的本质,理解美术如何塑造真实可信的角色与世界。

殊途同归的成长之路,见证电影工业化变迁

霍廷霄与张世杰的职业经历,恰好勾勒出中国电影造型行业从乱序生长到工业化成熟的完整轨迹。两位大师虽出身迥异,却都在时代浪潮中深耕不辍,最终成为行业领军者。

▲霍廷霄。主办方供图

1991年从北京电影学院毕业后,霍廷霄入职原八一电影制片厂,赶上了中国电影产业化的萌芽阶段。“那时候既要盯现场、搭场景,还要兼顾服装道具,完全没有现在这么精细的分工。”霍廷霄回忆道,他参与了《大决战》等系列影片的创作,启蒙老师邵日刚的严谨作风与对历史细节的极致追求,为他奠定了扎实的创作根基。

此后,霍廷霄先后与导演陈凯歌、张艺谋合作,参与《荆轲刺秦》《英雄》《十面埋伏》等影片,多次斩获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美术奖,更拿下戛纳国际电影节最佳美术贡献奖等国际荣誉。从艺术片到商业大片,霍廷霄的创作横跨多种类型,形成了兼具东方美学与工业质感的独特风格。

▲张世杰。主办方供图

与霍廷霄的科班出身不同,张世杰没有接受过专业的电影教育,早期以小助理的身份入行,在香港电影的黄金时代摸爬滚打。“我也有同样的经历,因为当时美术组常常就我一个人,既要做美术设计,又要定服装、找道具,所有问题都得自己现场解决。”张世杰笑称,早期的工作经历练就了他极强的变通能力,“广东话叫‘执生’,意为自行设法解决困难,所以没有剧本就靠临场发挥,没有资源就自己想办法,这也是港片黄金时代的生存智慧。”后来,张世杰北上与陈思诚等导演合作《唐人街探案》系列,可以说他的经历见证了电影造型理念的碰撞与融合。

两位大师的成长轨迹虽不甚相同,却共同经历了中国电影造型行业的关键变革。从早期“一人多能”的全能型创作,到如今分工精细、技术赋能的工业化生产,他们的分享让现场青年创作者深刻理解到,行业的进步既需要专业训练的积淀,也离不开实践中锤炼的应变能力。

造型即叙事,“第二皮肤”的创作内核与美学表达

“电影造型不是单纯的视觉装饰,而是角色的‘第二皮肤’,是叙事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霍廷霄与张世杰表达的核心内容。他们结合各自经典作品,深入拆解了造型艺术如何通过空间、色彩、材质等元素,构建真实可信的角色与世界。

霍廷霄提出“大美术”概念,强调电影造型是覆盖场景、服装、道具、视效等的完整视觉体系。在与张艺谋合作的《英雄》《十面埋伏》《满城尽带黄金甲》三部商业大片中,他将东方美学与类型片表达完美融合。“比如《十面埋伏》在重庆永川拍摄,永川的竹林是冷色调的,所以片子中整体是蓝绿色调;《白鹿原》中陕西的黄土、灰瓦,田小娥服装的暖色调与环境的冷色调形成对比,突出了角色的个性与命运。”霍廷霄强调,无论什么色彩都服务于叙事主题。

张世杰则擅长通过服装造型的细节刻画角色性格与身份。在《唐探1990》中,他为影片打造了3000套西服,通过色彩、材质的差异区分旧金山不同社会阶层的人物。“片中发哥(周润发)的造型是我最满意的,初期用黑白配色表现他在黑白两道都能混的设定,儿子去世后换上黑西装,象征他的反击。最后一场戏加一根手杖,暗喻他像战士一样为华人争取权益。”张世杰表示,造型设计的核心是服务剧本与角色,哪怕是喜剧片,内核也可能是严肃的。

两位大师都强调,造型与导演的默契合作是创作成功的关键。霍廷霄认为,如同把脉一样,要先了解导演的审美偏好和创作风格,前期充分沟通,才能形成合力。张世杰则表示造型师既要服从导演的整体构想,又要通过专业能力提出建议,与导演、演员相互成就,让观众感受不到造型的存在,却能通过视觉元素深刻理解角色与故事。

时代变革下的坚守与创新,编织动人的影像世界

面对AI技术普及、电影工业化升级的行业变革,霍廷霄与张世杰分享了对行业未来的思考,并为青年创作者提出了建议。

谈及AI等新技术对电影造型的影响,两位大师既拥抱变革,又坚守艺术本真。“AI确实提高了工作效率,画概念图、做初步设计比以前快多了,虚拟拍摄等也让造型创作有了更多可能。”霍廷霄认为,就目前来看技术终究是工具,艺术判断和美学思想才是核心,AI无法替代创作者对历史的理解、对人性的洞察,未来行业对高端创作人才的要求会更高。

张世杰也认同这一观点。“技术能解决很多执行层面的问题,但造型的内核是服务人、表达人,这需要创作者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和艺术积累,AI还无法替代。”

两位大师提醒青年创作者,既要与时俱进学习新技术,也不能迷失在技术中,不能丢掉艺术的本真。

对于青年创作者的成长,两位大师给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霍廷霄强调阅片量的重要性:“学电影的人必须多看片,尤其是经典影片的造型设计,分析它们的色彩、场景、道具如何服务叙事,我上影片赏析课,就要求学生们拉片分析奥斯卡获奖影片的美术设计。”他鼓励青年创作者多参与实践,不管是大制作还是小成本影片,都是锻炼能力的机会,小成本影片更能考验创作者的专业水准和创新能力。

张世杰则分享了自己从现场学来的经验。他认为,造型创作的核心是“不忘初心”,哪怕预算有限,也能通过DIY(自己动手制作)等方式实现想法,关键是要有自己的创作内核。

谈及重庆的城市风貌,多次来渝的霍廷霄直言重庆是电影创作的宝地,说起重庆本土团队创作的《岁岁平安》等影片赞不绝口,“这里的地貌有层次感,既有魔幻的现代建筑,又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很多生活片、悬疑片都适合在这里拍摄。”霍廷霄表示,跟着电影去旅游、吃美食,重庆一定是最好的选择之一。

首次来渝的张世杰则感慨重庆与香港的相似之处,“地形、建筑都很有特色,充满电影感。”他期待青年创作者能挖掘本土独特魅力,拍出有质感的作品。

互动环节,现场观众围绕“青年导演如何与造型师沟通”“色彩运用的必要性”等问题提问,霍廷霄与张世杰一一细致解答,激励青年创作者在光影之路上坚守初心、大胆创新,用造型艺术编织出更动人的影像世界。


(时尚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