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硅谷,投身曼谷时尚逃离美国快节奏的生活

本篇代笔基于与30岁的泰国人、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UC San Diego)毕业生Sutasit Srivisarvacha的一次对话。为保证篇幅与清晰度,文中已作编辑。

我在曼谷长大,父母一直计划把我送去寄宿学校——这正是他们自己走过的路。他们希望我能够走出泰国,学会独立。

13岁那年,我踏上了加拿大温哥华岛的预科学校第一年。那段日子我极度厌倦,思乡情绪浓重,常常哭着打电话回家。天气阴沉,甚至觉得用刀叉吃米饭简直荒唐。

转折点出现在后两年,我终于遇到了一位合拍的室友。生活开始变得轻松,我慢慢找到了自己的社交圈,爱上了篮球,也逐渐接受了自己在那儿长期生活的现实。

大学选校时,我只申请了加州、佛罗里达和德州的学校,因为已经受够了寒冷。最终,我进入UC San Diego,主修社会心理学。

毕业后,我并不觉得该立刻回泰国。父母一直鼓励我在国外闯出一片天地,我也把这句话深深烙在心里。

加州的用户体验设计之路

我在圣迭戈一家数字营销公司担任SEO分析师,工作枯燥却意外让我接触到了UX(用户体验)。

我立刻被吸引,于是辞职报读线上训练营,学习成为一名用户体验设计师。

随后,我在洛杉矶的Goji Labs(一个小型数字产品公司)拿到UX设计师的职位。那时公司只有十个人,我是唯一的设计师。工作节奏极快,需要在多个项目间不停切换,但我爱上了这种“冲刺”。

随着时间推移,我的职责扩展到项目管理,并从零搭建起整个设计团队。虽然收获满满,但三年后,我彻底燃尽,对科技失去了热情。

我们所做的一切都隐藏在屏幕后面,而加州更是流行一种“技术可以解决一切”的信念——甚至有人想用App来根治无家可归。我不认同,也不想再继续这种文化。

在曼谷重新找回创意

我一直幻想有一天会回曼谷创业。当我意识到自己对工作不再热爱,又没有感情、宠物等束缚时,我决定是时候行动了。

去年,我抽出六个月的时间回到曼谷,重新定位自己,思考下一步的方向。

我想做点实在的事。起初考虑创立一个运动时尚品牌,但零售可以更快产生收入,于是我开了一家男装多品牌店——Fewer Better Things。我发现市场缺口曼谷的男装要么是高端设计师品牌,要么是低价大众商品,二者之间几乎没有选择。

店里主营当代男装、家居装饰、家具、配件、包袋、个人护理和艺术品。对我而言,这是一种审美的销售。我们从印度、英国、德国、日本、韩国以及泰国采购产品,且不设线上目录,鼓励顾客亲自进店感受每件商品。

我动用了450万泰铢(约14万美元)的个人储蓄。目前已投入300万泰铢,用于装修、运营成本、雇佣一名员工以及12个月的库存。

现在,我最喜欢的时光就是在店里与顾客聊设计、时尚以及他们的生活。

曼谷的创意能量十足,人们追随自己热爱的事物,而不是仅仅为了钱而工作。这与我在美国经历的“快节奏”文化截然不同。

我不再追求在海外累积财富。现在驱动我的,是我想创造的事物和能够帮助的人。如果以后真的推出自己的品牌,所有产品都会在泰国本土生产,由泰国创作者完成,以此为当地居民创造收入。


(时尚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