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百年前,网球名将苏珊娜·朗格伦在1919年温网赛场上抛弃紧身胸衣,选择一条及小腿的百褶白裙和短袖低领衬衫,引发轰动。她坚持自己的选择,凭借灵活的身姿赢得比赛,并在1920年安特卫普奥运会上获得多枚金牌。这一举动为女性运动员争取到更自由的穿着空间,也开启了运动服饰革新的历史。
如果朗格伦在1920年代穿上紧身连体衣,必定会被视为离经叛道。但随着文化与科技的发展,女性运动服逐渐摆脱了厚重与束缚。尽管如今仍存在着严格的着装规定,例如高尔夫不允许深V领口,体操禁止露出腰部,但女性运动员不断突破陈规。1999年女足世界杯布兰迪·查斯滕脱下球衣庆祝进球,至今仍是体育史上的经典瞬间。要知道,运动文胸直到上世纪70年代才问世,在此之前,像比莉·简·金或威尔玛·鲁道夫这样的运动员,可能都渴望过这种自由。
女性运动员的大胆尝试推动了品牌改进装备。无论是网球场上的朗格伦,还是2018年法国网球公开赛上身着黑色紧身衣的小威廉姆斯,她们的选择既出于性能需求,也传递出挑战权威的信号。小威的紧身衣帮助她缓解产后血液循环问题,却遭到法国网协主席批评,但她以行动证明了功能与风格的统一。
奥运会不仅是竞技舞台,也是服饰创新的试验场。从2000年悉尼奥运会上凯茜·弗里曼穿着耐克Swift Suit夺冠,到Speedo的“Fastskin”泳衣因过于高效而在2010年被禁用,运动服饰始终在突破性能极限。如今,氨纶、尼龙、凯夫拉等材料已成为常态,但如何为残障运动员设计更适合的服装,仍是未被充分开发的领域。
时至2024年巴黎奥运,女性运动服再次成为焦点。耐克公布的美国田径队高开叉连体服引发强烈争议,不少运动员认为过于暴露且不实用。耐克回应称这只是多种选择之一,最终由运动员自行决定。一个世纪前,运动员争取的是减少遮盖、增加自由;如今,她们争取的是自主选择的权利。
学者们指出,运动服饰长期处在“性能”与“观赏性”的拉扯之中。一方面,它必须轻便、符合空气动力学;另一方面,女性运动员常常面对社会对身体的凝视。加州大学历史学者莫里斯直言,制服设计既可能出于最大化灵活度,也可能带有性别化的凝视意味。
尽管如此,女性运动员不断通过穿着发声,表达态度。无论是1928年阿姆斯特丹奥运会的体操短裤与T恤,还是今天西蒙·拜尔斯在空中完成高难度动作的专业体操服,服饰始终在功能与文化间寻找平衡。正如运动科学家苏·法尔松所说:“服装既要让女性自由发挥,又要避免让她们觉得自己被展示。”
巴黎奥运会将是历史上首次实现男女运动员人数完全平等的一届。正如FIDM博物馆策展人凯文·琼斯所言,每一届奥运会都带来服饰上的突破,而这些突破最终会影响未来数十年的运动装潮流。当运动员感到被尊重、被赋权,并穿着真正适合自己的装备时,她们就能在赛场上创造无限可能。
本文为深度编译,仅供交流学习,不代表作者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