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届年轻人的背包,变得越来越“重”了。有人在背包上挂个小玩偶,为上班途中增添了几分乐趣;有人钟情联名款挂饰,认为是个性与身份的象征。这些包挂虽价格不一,但却是当下年轻人眼里的“硬通货”。
不看价格但求眼缘,包挂究竟有何魔力,能够“硬控”年轻人?
高铁上,90后商务人士小周正饶有兴致地拨弄着今夏顶流的Labubu挂件,淡绿配色与她的品牌手提包相映成趣。
“好看、流行、百搭是‘第一消费力’,这些包挂是商务出行途中的‘氛围开关’。”小周表示,自己收集了多款包挂:泡泡玛特IP、巴宝莉Burberry小熊、朋友手作的黏土小怪兽……只要适配度高,她都会收入囊中。
“包挂就是穿搭的‘点睛之笔’,不仅能够彰显品味,还能提供安抚、治愈的情感体验。”
包挂并非年轻人逃避成长的表现,而是在复杂世界中保留的,一份简单情感寄托,是面对“班味”时的温柔抵抗。
95后青年小徐是位包挂狂热粉,步入职场的这几年,她陆陆续续为自己添置了30余件风格迥异的包挂。
“面对职场压力,这些带着可爱、搞怪表情的挂件,无疑是‘班味’的绝佳出口。”小徐坦言,每当心情低落,她都会摆弄包挂,在温情的“小世界”里,释放焦虑,补偿心理。
年轻人痴迷包挂,绝不只是为了这些小玩意在包上“抢C位”,很大程度上源于其带有社群归属感。
“包包和登机牌挂件都是2025澳门国际乒联世界杯的官方周边,糖果包是泡泡玛特的星星人系列。”90后姑娘小赵对自己的包挂如数家珍。
因为喜爱国乒队员王楚钦,近年来,小赵还找到了“同担”(注:喜爱同一偶像、角色或兴趣对象的群体)。“这款花束,是参照重庆冠军赛单打冠军捧花制作的,独一无二,象征着我们的‘同担’情谊。”
这种因包挂产生的社交联结并不少见,通过相同属性的挂件能够找到有相同情绪价值,相同价值观的人,形成新的社交圈和社交模式。
95后青年小白平时忙于工作,很少参与社交。一次下班途中,因为包挂,意外结识了两位同好。
“当时,有人喊了句‘原神启动’,回过神来后,三个人相视一笑。大家聊了聊自己喜欢的游戏角色,并且互加了ID。”小白表示,这种“一眼认出彼此、找到组织”的感觉特别奇妙。
当年轻人乐此不疲“投资”包挂时,个性化配饰的吸引力正激发新的经济增长点。根据行业研究平台中国报告大厅的数据,2024年我国挂件市场规模约为21亿元,各类挂件产品的市场销售量稳步增长。
这波包挂风潮也让常州的经营主体打开思路,撬动了跨界融合的“包挂+”模式。
如常州举办的方言大赛,有商家推出了“我要去歇锅拉岛”的文字包挂,突显年轻一族随性的情态;又如火热的“苏超”联赛,常州季四爷文创推出的“十三太保”挂件,主打地域归属感;还有常州乱针绣博物馆推出的恐龙非遗刺绣挂件,独具艺术匠心……
从单个消费者的“小偏爱”到成规模的“包挂文化”,包挂的流行既顺应了商业品牌的新玩法,也契合了年轻人的消费心理。
业内人士表示,随着Z世代逐渐成为消费主力,承载着个性、情感与文化的包挂,有望持续撬动更大的市场空间,产生更大的文化影响力。
今天出门,你佩戴包挂了吗?
来源:常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