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现在的古装剧里的女主都不做这种造型了?

为什么现在的古装剧里的女主都不做这种造型了?

其实原因很简单:过去的妆造扎根于传统戏剧,化妆师传承的是老戏台那一套,稍作改良便能惊艳四座。而如今的造型师多半钻研西方技法,擅长仙侠风的轻灵,却难再现古韵那份沉稳。学过戏班子台步、眼神、腔调的演员,举手投足间自带古典气场,远胜那些照搬西方表演套路的人。

翻开老剧,女主的头饰加上珠钗,外轮廓总比男主宽出一两圈,端庄大气,不言自威。可现在呢?男女主演恨不得比谁的脑袋更小更精致,女主稍宽一点就被网友骂得体无完肤。连个番位都能撕上热搜,想想过去《东邪西毒》那样的巨星云集之作,演员表排位都能掀起风暴。如今哪还有《武则天》《大宅门》甚至《三国演义》那种戏骨扎堆、群星争辉的气势?全是流量当道,剧组里争的不是演技,是镜头。

再看技术,老电视分辨率低,浓妆正合适。厚厚的粉底往脸上一抹,白得像墙,配上繁复发型和头饰,反倒显得嫩滑。那时候的妆容是为屏幕设计的,每一笔都经得起模糊放大。可如今高清镜头无情得很,发胶粘住的碎发、鼻翼边的毛孔,全都暴露无遗。过去那种面粉刷墙的化妆手法早就不吃香了,发型、头饰、服饰自然也得跟着变,不然就是灾难现场。

更别提滤镜这回事。旧时古装剧,演员五官立体的像雕刻,换个妆造,要么美到窒息,要么丑得刻骨铭心,总归让人过目不忘。现在的剧呢?一层磨皮滤镜盖下去,整个人朦胧成一团雾气,看几集还分不清谁是谁。我一度怀疑自己脸盲,盯着屏幕硬是记不住一张脸。后来才明白,不是我眼瞎,是滤镜太狠,把人脸磨成了塑料壳,五官没了棱角,角色没了灵魂。

还有个细节耐人寻味。过去拍古装剧,化妆师会在片场守着,手边一堆工具,随手就能给演员补个粉、调个眉形。那种匠人精神,现在少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流水线作业,造型设计好了就丢给电脑修图,后期全靠特效救命。记得有次看花絮,老一辈演员拍完一场戏,满头珠钗压得肩膀酸痛,还笑着说值了,能让观众记住这身行头。而现在,有些年轻演员戴个轻薄发冠都嫌重,三两下就摘了,生怕影响自己的完美形象。

再说回观众口味。以前大家看剧,图的就是一个真字。妆容真,布景真,连打斗都是实打实的拳脚。现在追求的是美,美到不真实,美到失了根。那些繁复的传统造型,需要时间打磨,更需要文化底蕴支撑。哪像现在,随手一套仙侠风模板,换张脸就能用,连服装颜色都懒得多调几层深浅。省时省力,可惜也丢了味道。

想想当年《红楼梦》,每一个丫鬟的头饰都有讲究,低一等的银簪,高一等的金钗,主子奴婢一眼可辨。那种细腻,如今罕见。反观新剧,别说配角,连主角的造型都千篇一律,像从同一个模具里扣出来的。记得有朋友吐槽,他追一部新剧,光看服饰愣是没分清这是唐朝还是宋朝,只好靠剧情猜背景。

当然,也不是说新剧一无是处。高清画质确实拉近了距离,有些微表情、眼神戏,在老电视上看不清,现在却能直击人心。只是,这种进步背后,付出的代价未免太大。我们怀念的不只是老妆容老造型,更是那份对艺术的执着,对文化的敬畏。就像小时候蹲在电视机前,等着下一集播出,心跳随着剧情起伏,那种纯粹,再难找回了。

或许有一天,古装剧能找回失落的韵味。不用满屏滤镜,不必一味讨好流量。只要有心,重现经典并非空谈。你觉得呢?如果是你,会选仙气飘飘的新风格,还是沉甸甸的老派古韵?


(时尚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