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出服集体退货风波规则与师德双重拷问

本文转自:今晚报

今晚谈

演出服集体退货风波规则与师德双重拷问

  近日,沈阳辽美中等职业学校发生的学生集体退货事件引发广泛争议。60余名学生在运动会后以“质量问题”为由集中退回网购的60余件裙子,导致商家店铺被封三个月,预估损失约8000元。学生称退货行为系老师指示,校方态度从建议报警转变为公开道歉并承诺赔偿。“问题解决了,也不想多做追究,所以把视频删了。”该网店老板表示。

  学生身着未拆吊牌的演出服表演,退货系“老师指示”?类似网购演出服穿完即退的戏码,近年在多地频频上演。陕西某幼儿园教师在儿童节表演后,将沾满汗渍的演出服退回网店;去年6月,黑龙江一所学校多名学生网购店铺服装,之后将400多件穿过的裙子集体申请退货退款;山西某小学家长剪坏服装扣眼要求退款……这些看似“聪明”的退货操作令人不齿。

  七天无理由退货的规则,本是为保障消费者权益,却在恶意退货面前沦为“免费租赁”的借口。《网络购买商品七日无理由退货暂行办法》明确规定退货商品应保持完好,但现实中,商家往往因举证恶意退货困难、维权成本高昂,只能无奈妥协。更值得警惕的是,当个别教育者带头钻营规则漏洞,传递的投机心态可能比经济损失更具破坏性。他们不仅没有正确引导学生,反而组织、默许学生进行不诚信行为,严重损害了学校和教师的形象,违背了教育的初心和使命。

  电商平台在此类事件中的角色同样尴尬。平台在执行封店规则时,未能充分考虑事件的实际情况和原因,仅依据退货率等表面指标就对商家的店铺进行封禁,却未给商家留出解释空间。平台既未建立特殊场景识别机制,也缺乏有效的人工复核程序,中小商家成了规则漏洞与算法误判的双重受害者。

  要改变这一现状,需要更务实的行动。规则层面,不妨细化“商品完好”的标准,对演出服等特殊品类设置租赁服务或体验专区,避免“穿完即退”的灰色操作;电商平台也应优化审核机制,对集中退货增设人工核查环节,减少误伤商家的可能。教育领域,教师的失范行为不能仅以退款收场,更应成为师德考评的警示案例。对规则的敬畏心,本该从教育者自身开始培养。学校在组织活动时,与其让学生或教师自行采购演出服,不如推动校服复用或与企业合作,从根源上减少投机空间。

  每一次“穿新衣、薅羊毛”的闹剧,都在消磨社会诚信的根基。修补规则漏洞易,重建对规则的敬畏难。当个别教育者不再示范如何“聪明”地钻空子,当平台不再为效率牺牲公平,这场荒诞的退货连续剧才能真正落幕。


(时尚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