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资料图片
清明假期,春和景明。围绕文旅,媒体以“新闻+服务”又一次展示了自身的优势,提供短途游、周边游攻略,提供相关目的地的天气、交通等出行情况,介绍网红打卡地的美食、美景与人文,等等。网红城市依然热闹非凡,热门打卡地依然“人从众”,不过,随着假期的结束,文旅新闻如网红打卡地一般,热得快,散得也快。那么,如何看待假日热闹过后的文旅新闻?如何将文旅新闻变成“媒体+文旅”?又如何通过媒体融合,把文旅新闻从产品形态转换到产品生态?
放下热闹过后的双重失落
网红城市品牌、网红文化现象,离不开媒体造势的放大作用。
不管是搭车蹭流量,还是跟风炒作,一阵风的热闹过后,往往就是双重的失落:网红一时的品牌形象,带来了流量却没有带来人流量,带来了人流量却没有带动消费的增量,很多地方一算账还是亏本赚吆喝,这是文旅消费本身的失落;热闹一阵的文旅新闻,带来了浏览量却没有留下用户量,带来了用户的数量也无法变成价值的增量,新闻热度来得快消失得更快,被裹挟和主动参与的媒体在失落中都多了一层寂寞。捧红的是别人,与媒体其实无关。别人的出口,不是媒体的出路。
这也许不是文旅新闻本身的错,而是网红本身不能“长红”,热闹没有变成实效、长效。双重失落的背后,需要重新思考文旅作为产业、文旅新闻作为产品的特点和价值,进而在媒体“深融”中予以重新定位,甚至重新定义。
媒体机构必须进一步反省思考,媒体深度融合是不是停留在自我变革的迷思中?系统性变革会不会停留在内部系统的升级中?跳出媒体看媒体,跳出新闻看新闻,自己的身价有多高,分量有多重,可能会出乎局内人的意料。满足于赚眼球,蹭点流量,媒体服务价值很“轻”,产品生命周期很“短”。在切入新兴市场和介入文化产业方面,新型媒体智库的发展,媒体文化园区的建设,有着可以借鉴的现成经验。
只有深度融入文旅融合发展的生态圈、产业链,甚至具体的产品线,在外部大融合中继续纵深调整媒体的内部融合形态,将媒体已经相对成形但限于内部融合的“内循环”嵌入文旅产业的“外循环”,把媒体自我完善但限于自我满足的“小循环”接入文旅市场的“大循环”,成为声息相通的同路人,媒体机构作为文旅新闻的生产者、传播者,才可能有新的生机和出路。
打通内外资源的良性循环
媒体的新闻作品,包括文旅新闻那些层出不穷的爆款作品,本身并不是可以产生直接价值的产品。传播力、影响力带来的增值和放大效应,都落在了别人的产品上。如果所报道的文旅活动和文旅品牌有所溢价,能体现在媒体收益上的,基本上都不会超过传统媒体的广告费。
媒体有责任推动文旅产业、文旅市场发展,在这个基本前提之下,应该考虑更有效地介入,更深度参与其中。比如,媒体的创意策划能力、品牌包装能力、智库生产能力,在内部还没能有效整合,大部分媒体机构的文化新闻部、旅游事业部,并没有响应大文旅的管理和运作机制,及时进行相应调整。
文化的归文化,旅游的归旅游,文化新闻大谈文化概念,旅游新闻整理景点资讯,碰到“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融合发展项目,报道时难免“以文代旅”或“以旅代文”,说是综合代表、统筹策划,实际执行中变成“捎带一下”,更谈不上引入运营团队,介入文旅项目。出现的结果就是,报道做得再好,传播做得再好,也限于“新闻报道”这一常规层面。
媒体深度融合的一大成果,或者叫一大共识,就是“媒体+政务服务商务”。既然看到了文旅市场商机无限,躬身自问一下:“媒体+文旅”,“+”得上去吗?“+”得进去吗?具备“+”的能力吗?面对文旅产业,有没有产业思维?面对文旅市场,有没有产品思维、服务思维?甚至可以直接评估一下:文旅新闻作品有没有可能变成“产品”、变成“服务”,变成可以直接拉动文旅消费的生产力。把新闻报道的策划创意,变成文化创意、文旅创意,变成文创产品、文旅产品,这种空间会有多大?把媒体机构的文旅报道能力,升级转化为文化产业、创意产业的能力,这种能量会有多大?把媒体机构的资源连接能力、跨界整合能力,运用到文化与旅游的有效对接中,运用到文旅新品的开发运作中,这种价值有多大?这些都是需要思考的媒体融合新课题。
媒体系统性变革到了新阶段,碰到了新挑战,碰到了新机遇,其实也是新考验。隐忧隐患,就隐藏在媒体同行的沾沾自喜中,以及隐隐的失落中。
成为实质参与的重要角色
文旅产业特别是文化产业,是媒体作为文化单位最靠近的行业,既有文化事业的基因,也有文化产业的血缘,可以说已经身在其中。在文旅产业融合的进程中,又具备其他文化单位缺少的资源和能力,包括整合资源的资源、聚合能力的能力。
在多年来媒体深度融合过程中,还在不断形成新的生产能力和服务能力。如何在参与文旅大循环、外循环的过程中,重组传媒生产资源、重塑传媒服务能力、重构传媒内外循环,进而在内外大循环中,建立生态新循环,需要媒体机构从以下3个层面着力:以新表达、新文本带动新融合,以新产品、新服务建立新逻辑,以新应用、新消费形成新闭环。同时,也包括三方面的实质性转换:从新闻作品到传媒产品的转换、从媒体大数据到文化大数据的转换、从内容生产到内容建设的转换,进而完成从产品形态到产品生态的转换。
从文旅新闻到文旅传播,从新闻作品到新闻产品,从报道创意到产品创意,从文化创意到创意产业。文旅这个出口,就是最近的出路,也可能是最宽广的传媒大道。
(作者系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