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新闻|北碚:春日近郊游受追捧

本文转自:恩施日报

塘里堂外:

“塘”字号IP激发文旅新活力

游客在塘里堂外拍照。(全媒体记者 周艳丽 摄)

创意小火车在田边穿梭。(全媒体记者 周艳丽 摄)

全媒体记者 周艳丽

油菜花开满地金,鹁鸠声里又春深。刚过去的清明假期,恩施市白果乡下村坝村塘里堂外乡村旅游综合体再次“出圈”,成为市民及游客的“诗与远方”。其实,“出圈”并非一日之功,勇于创新思路、敢于焕新打法,才实现乡村与城市的接轨,传统与现代激情碰撞。

“塘里民宿”“塘里酒咖”“塘里乐园”……过去一年,这些乡味十足的旅游项目推开了一扇扇乡村发展的小窗,成为城乡融合、乡村振兴的新风口。

眼下,农耕文化脉动、乡居幸福生活、乡村发展活力都藏在塘里堂外这个接地气、热乎乎的“塘”字号IP里。

这里,有人间最美的四月天

油菜花,季节的诗笺,悄然拉开了春天的序幕。

4月4日,走进塘里堂外,油菜花开正艳,观音塘水平如镜,游客纷至沓来,一派春和景明的景象。

沿着田埂漫步,春风徐徐,杨柳依依。地里,油菜花如汹涌澎湃的金色海浪,一层赶着一层,奔涌向前。近嗅,每一朵花散发着淡淡的甜香,蜜蜂、蝴蝶在花间忙碌……在这片土地上,油菜花正以绚烂之姿点亮人间烟火,让人们感受浓浓春意。

一年来,当地不断探索“村景合一”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将自然景观串点成线、连片成景,吸引八方来客共享美好休闲时光。

在油菜花海里,一块巨型水彩画板格外引人注目,游客纷纷走到附近拍照合影。“这里简直就是我儿时记忆里乡村的模样,太惬意了。”当日,来自重庆的游客谭平带着妻儿在塘里堂外踏青,他直言,车还在半山腰,便瞥见这里的景色,就认定来对了地方。

当天,同谭平一样远道而来的游客还有很多,他们穿梭在油菜花田,用相机留下幸福美好的瞬间。

65岁的杨贵梅和同伴专程从襄阳到恩施旅游,在本地出租车司机的推荐下,她们找到了塘里堂外。恰好碰到油菜花开,两人兴奋不已,一路寻找最佳拍摄地点。

“其实,秋季的塘里堂外也别有一番风味。九十月,漫步在‘塘里1314田野栈道’,乡村秋收景象可尽收眼底。”村支部书记宋斌介绍,塘里堂外实行“稻油轮作”,在做好“一束稻”文章基础上,激活了“花经济”,四时皆是好风光。

这里,弥漫着浓郁的文艺气息

秋季,塘里堂外金黄色的稻田与田野栈道形成几何构图,漫步其中,仿佛置身油画场景;观音塘水面倒映山林田野,配合风车装置,形成动态的光影艺术;秋收后的稻茬排列成几何图案,赋予农耕活动美学意义……在这里,有太多充满文艺气息的景致吸引广大摄影爱好者和旅拍团队。

文化是乡愁的载体,更是乡村的灵魂。下村坝村在探索农文旅融合的道路上,以天地为画布,将田园、观音塘、山林等自然元素转化为艺术符号,让乡村瞬间有了“文艺范儿”。

除了自然景观的诗意化呈现,在塘里堂外,乡土元素也逐渐转化为文艺符号:废弃的电线杆改成巨型风车,一排蜿蜒的小树林化身活灵活现的“毛毛虫”,油纸伞、竹编灯笼等传统手工艺品悬挂于步道两侧,形成艺术长廊……

同样进行文艺改造的还有建筑空间,欧式三角屋、黛瓦白墙的民宿等营造浓厚“野奢美学”氛围的同时,处处彰显了经营者的巧思。

如果走累了,也可寻一小馆休憩。在“塘里酒咖”,果茶、奶茶、咖啡满足了不同游客的需求。人们点一杯饮品,窝在沙发里与三五好友闲聊,或发呆,或赏风景,尽情享受惬意时光。

“塘里酒咖”自去年4月8日营业以来,便成为游客打卡的重要景点。除了外墙上的各种墙绘、装饰,走进小馆,一股文艺气息扑面而来。书籍、原木家具、手织土布装饰等陈设,让小馆每一个角落都很出片。

酒咖的负责人是32岁的姜鹏,正忙着给顾客冲泡咖啡。他向记者透露,“塘里酒咖”有一个与众不同的地方即游客可以随意进操作间。原来,操作间有一扇大窗户,面向金色的油菜花田,推窗即景,是拍照的绝佳之地,深受文艺青年喜爱。

“今年以来,小馆营业额已达10万元。人流量最多的时候,一天可卖400余杯饮品。”姜鹏说话间,窗外购买饮品的游客已经排好了队。

“如今,村里还将农耕研学课程融入烘焙、绘画等创意环节,学生可以在田埂上写生。”在宋斌看来,随着各种文化活动的不断举行,塘里堂外的文艺气息也越发浓郁。

这里,每个人可以找到童趣

“不急不急,先买票再坐车。”清明假期,在塘里堂外,最忙碌的人是小火车司机曾永和。他告诉记者,带小孩的游客最爱体验的项目就是小火车,最忙的时候他一天要跑四五十趟。

上至六七十岁的老人,下至襁褓中的婴儿,大家坐上创意小火车,穿梭在油菜花田,阵阵花香扑鼻,欢声笑语在山野间此起彼伏。

半空中偶尔有几只风筝映入眼帘,原来游客“忙趁东风放纸鸢”,他们一边牵着风筝线奔跑、嬉戏,一边感受春风拂面的温柔。市民袁洪带着五年级的女儿将一只大蝴蝶风筝放到高空后兴奋不已,他感慨道,平时工作忙,趁假期陪孩子在乡村亲近大自然,特别有意义。

不远处的小树林里有四五架秋千,年轻的父母正推着孩子在高空来回摇荡,孩子们欢呼雀跃:“再高一点,再高一点。”

记者发现,“塘里乐园”儿童树屋的一处滑滑梯,不仅是小孩子的乐园,也是许多成年人回忆童趣的地方。大家从数米高的滑梯上冲下来,烦恼被抛到九霄云外,那一刻,只剩下快乐。

除了如诗如画的田园风光,塘里堂外自带的“松弛感”还给游客提供了宝贵的情绪价值,在这里,每个人可以是小孩子。

年轻化、时尚化的乡村旅游项目持续“上新”,一瞬间,塘里堂外成了一个“年龄失效”的场域。远离城市喧嚣的人们,投身纯净的自然环境,回归到孩童般自由探索的状态。

塘里堂外的“出圈”,不仅在于其业态创新,更在于精准捕捉了现代人渴望回归本真的心理需求。在此基础上,利用当地乡土资源打造符合村落气质的景观小品,消解了年龄的差异,使人们以孩童姿态快乐地参与生态与文化的共生。

自然而然乡村游,自由自在亲子行。完整的乡村风貌、深厚的历史人文、日渐丰富的多元业态,让塘里堂外焕新出发,变得鲜活而有趣,也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了新思路:乡村不仅是地理空间,更是心理疗愈的精神家园。


(时尚责编:王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