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随着疫情逐步得到控制,笼罩在我们心中的阴影逐渐散去,我们不再担忧于疫情的影响,开始新的生活。
我们似乎忘记、模糊了突如其来的疫情对我们造成的恐惧、悲伤与痛苦,但实际上我们只是将其深深的潜抑,使其成为了埋藏在我们内心深处的记忆。
人类的文明延续,在于从过往的失败、痛苦中总结出成功的经验,并将其应用到未来之中,成为“有价值的痛苦”。
在我们完全忘记、模糊之前,或许我们需要总结一下,疫情教会了我们什么,又指引着我们怎样的未来。
还有后疫情时代所充斥着的机会,我们又该如何把握?
疫情给我们带来一些宝贵的经验,这些经验在不久前的消费升级时代是无法体会到的,过往我们只会沉浸在消费主义的升级呼声之中,那些反对的声音、那些呼吁理智的声音,则被忽略与淹没。
那时许多人的消费升级,并非消费结构的变化,而是竭尽所能的去购买那些在自己所承受范围内的“奢侈品”,从而减轻身份上的焦虑,使自己陷入“中产阶级”的幻觉之中,得到满足。
所幸,在疫情的席卷之下,这种来自于身份认同的消费升级瞬间崩塌,潮水退去后,我们发现大家都在“裸泳”。
有趣的是,从猎聘发布的《2020上半年中高端人才就业大数据报告》中,我们可以发现,那些真正的中高端人才,并未受到过高的冲击,甚至薪资在稳步增长。
数据来源:猎聘
有人在疫情中瑟瑟发抖,有人却逆疫情而上,靠的是什么?
02 人才的价值
中高端人才得以逆疫情而上,实现稳步发展,在于国内中高端人才一直处于稀缺状态,而这种稀缺,本身来自于人才培养的困难性。
人才培养的困难性,使企业的淘汰顺位中对人才的淘汰,往往是企业最后的“无奈之举”,这使得人才不必过于担忧社会中突发的“黑天鹅”事件。
人才不是一蹴而成的,我们知道人才有着更强的抵御风险能力,但我们却无法短时间成为他们,那么我们难道就没有别的办法了吗?
不,我们仍有着抵御风险的最好方式。
02 醒悟
在一个普通岗位的普通人,如何抵御生活中的风险?答案便在此次疫情之中,从此次猎聘所发布的数据报告中,我们可以看到期望月薪的下降,而期望月薪的下降,则意味着许多人对未来的态度在产生变化。
数据来源:猎聘
我们一直处于一个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我们的平均薪资每年都在增长;我们处于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随时可以看到“一夜暴富”的故事,随时可以看到草根的“逆袭”。
疫情席卷而来时,摧毁的并不是是我们的工作、我们的生活,而是我们对未来的希望,是我们面对风险时所产生的无力。
我们一直过于乐观的认为,未来会更好,我们毫无不疑问的相信自己未来终将“成功”,自己未来终将归还债务,自己终将实现所有的梦想。
因此我们放纵自己尽情的消费升级、尽情的超前消费,最终在疫情到来时,深陷危机。
不过好在,此时的醒悟还不算太晚。
普通岗位的普通人,没有人才的稀缺特性与高收入,放纵性的消费,在疫情到来后彻底“垮台”。
任何事物都有着两面性,疫情的到来,或许正是我们重新启程的机会,在我们尚未深陷泥潭前的警醒,可能为我们带来更好的未来。
我们又该如何自救,又该如何规划我们的下半年,从而使我们得以在未来不去惧怕这种“黑天鹅”事件?
1. 与疫情无关
我们现如今的危机、痛苦,并不是来自疫情,即使是没有疫情,我们的危机仍会在不久的未来出现,因为每一次“动荡”,都将使我们原形毕露。
我们并不能将现如今的“失败”归咎于疫情,而是我们的选择、行为与思想,使我们面临如今的“失败”。
2. 永远舒适
从打破舒适圈,到尽可能的保持舒适,不得不说随着社会压力的增加,我们也正表现出“低欲望”社会的特质。
但舒适圈并非没有变化的,可能曾经3000元的月薪可以使我们活的足够舒适,如今却需要5000元。
我们如何才能永远舒适?那便是拥有一项紧跟时代发展,并且不断增长的技能,使我们可以随时的参与到社会的价值交换之中,并且领跑于社会的平均工资,如此才能保证我们永远舒适。
3. 物质储备
在疫情爆发期间,有一则年轻人平均负债的讯息刷爆网络,这从侧面凸显出了疫情之所以造成巨大影响,在于资金储备的不足。
我们需要及早、尽快的摆脱消费主义影响,不再去模仿上层阶级的消费行为,尽可能的消减我们的消费欲望。
建立至少6个月的资金储备,使自己在危机到来时,可以安稳、舒适生活。
可惜的是,以上所说的改变,都无法快速拯救我们的现状,这些改变需要长时间的行动去实现。
但所幸的是,疫情摧毁许多行业、企业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机会,这些机会直至如今仍未消散,甚至刚刚起步。
正如美团联合创始人王慧文所说的AB面一样,疫情对许多行业是危机,对一些行业确是机会。
甚至于可以细分为,对一些企业是危机,对一些企业是机会。
01 产能出清
国内许多行业,一直处于产能过剩状态,在这种状态下,行业之间的竞争,不仅是对市场的竞争,也会对成本进行控制。
这使得行业中的许多小企业,行为上将更为激进与冒险,通过“欺骗”的方式获取用户,致使用户对行业的不认同,影响了用户总量。
疫情正如试金石一般,长时间的影响,使得许多小企业被市场淘汰,但需求却处于恢复状态甚至是增长状态。
这便实现了产能出清,在疫情结束后,仍然存活的企业将占有更多的市场,实现更好的盈利。
而在这种高速增长过程中,意味着企业将不断进行规模升级,出现更多的岗位与更好的福利待遇,暂时性的缓解内卷。
同时,疫情冲击下的许多行业面临冰点,有能力的人才纷纷出走,寻求其他的工作机会,这虽然使得许多企业元气大伤。
但企业的元气可以随着需求的增长而恢复,在需求增长过程中,那些原本属于人才的位置,则需要得到填充。
这不正是许多普通人变得不再普通的机会?
02 选择
疫情使许多行业发生了变化,而如今谁能掌握、把握这种变化,则具备了在后疫情时代先行一步的机会。
我们如何去把握这种变化?其实很简单,我们只需要关注自己原有行业的“新东西”,在疫情变化尚未结束的现在,所有敢于改变的企业,都是我们可以跟随的目标。
比如近期随着跨省游的开通,许多旅游公司展开了针对性的旅游线路,如果我们是一名旅游行业工作者,我们只需要统计一个周之内,企业的针对性线路销量,也可以大体认定后疫情时代企业的竞争力。
那么我们需要的便是尽可能的入职那些具有高竞争力的公司,从而在后疫情时代的飞速增长中,获取到相应的红利。
AB面
疫情使线下互动的行业遭到了巨大的冲击,需求也随之转移到了线上,这也是为何Q1季度,许多线上教育公司流量突飞的原因。
如果我们所处的行业之前处于B面,也就是线下互动,而此时行业内出现了A面,也就是线上互动,那么我们则可以考虑转变。
因为线上交互会随着次数的增加逐步完善体验,线上的便捷性也使得许多行业在需求转移后便形成固化。
原本的线下需求可能得到压缩,因此线下向线上的迁移,也是一次产业升级与转型的红利。
不要将一切归咎于疫情,因为一旦如此,我们便失去了改变的动力,而后疫情时代的种种机会,可谓是“遍地黄金”。
问题是,我们是否承认我们所面临的危机,是来自自己,
而不是疫情?
(来源: 职场手记)
本文言论系作者本人观点,引用文章与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