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花2元看“海”,这古早景点彻底翻红

拓荒号:拓荒牛 (开说)

都说“一入秋,北京就成了北平” 。而这个秋天,北京的赏秋顶流地点,非地坛公园莫属。近一个月,地坛公园几乎每天都是人山人海。

作为北京最古老的地标之一,今年的地坛公园凭借最抽象打卡点“地坛的海”和十分有梗的“养树牌”在互联网翻红出圈。

△在地坛公园,认养一棵树。(图/吃卜宝 摄)

在金色银杏的加持下,绝美的红墙金叶更是吸引了无数人前来拍照打卡。在这座有着悠久历史的公园里,人们试图留住短暂易逝的绝美秋景,也感受着史铁生笔下,地坛的亲切与日常。

不管有没有来过地坛公园,想必今年你一定在社交媒体上刷到过“地坛的海”。它当然不是真正的海,而是地坛公园东侧,一面围墙和树林配合着光影效果形成的海的视觉效果。

在远处的特定机位上,拍摄出来的照片的确很有氛围感:阳光透过树林,映照出斑驳的光点,墙的灰白渐变很像海平面,长椅上坐着休息的游客。难怪网友们感叹说:“最先找到这个机位的人一定是个天才”。

△地坛的“海”。(图/吃卜宝 摄)

如今,这个“最抽象景点”在地图App上都拥有了标记。从地坛公园南门进入,右手边就是一片葱郁的树林,往树林深处走,一群人举着相机排队的地方,就是“地坛的海。”

顺着树林从南往北走,一路上就能看到每棵树上都挂着绿色的名牌,它们是地坛公园的第二个出圈景观——“养树牌”。

近年来,在地坛认养一棵树成了最流行的“消费”。如今,地坛公园几乎每一棵树都拥有姓名,最出名的是北门附近,以“余华”和“铁生”这对好朋友命名的两棵树。其他认养牌上有的是以明星命名的,也有些牌子上写着“天塌了,树撑着”“好好吃饭”等梗句。

△以“余华”和“铁生”命名的两棵树。(图/吃卜宝 摄)

而走出树林,来到地坛公园的正中央,就是每年秋天最火热的银杏大道。两排高大的银杏树整齐排列,中间的人行道上铺满金色的落叶,银杏叶从树枝上随风飘落,简直是秋日里最浪漫的风景。

而在北门旁,一棵巨大的银杏树更是被大家称作“神树”,满树的叶子像金色的瀑布从天空中倾泻下来,带来十分令人震撼的美感。

△地坛公园银杏大道。(图/视觉中国)

金黄色的银杏和树林里深绿色的松柏,像是调色盘里不同的颜料,在秋日的蓝天白云之间涂抹,远处的红墙在树影中若隐若现。

站在这样的景象里,老舍写下的句子不自觉就浮现在脑中:“秋天一定要住北平。天堂是什么样子,我不晓得,但从我的生活经验去判断,北平之秋便是天堂。”

北京的秋天,和金色的银杏叶相得益彰的,是古朴的红墙。在遍布古建筑的二环内,红墙灰瓦和金色的树叶,一起构成最宁静深邃的秋日景象。

△地坛公园的银杏与红墙。(图/视觉中国)

北京民间素有“九坛八庙”的说法,指的就是明清两朝的皇家祭祀坛庙。而这些以天坛、地坛为首的坛庙,也成为了北京的标志性建筑。

地坛始建于明代嘉靖九年(公元1530),始称“方泽坛”。当时,明世宗决定遵循《周礼》古制,恢复天地分祀之制。“地坛”选址在城北,按照“天圆地方”的理念设计,主体建筑呈方形,代表着大地,用于祭祀皇地祇。

△地坛公园,皇祇室。(图/视觉中国)

此后,天坛和地坛一直是帝王祭祀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中地坛是我国现存最大、连续祭祀时间最长的祭地之坛。自公元1531年起,先后有明清两代的十五位皇帝,在地坛连续祭地长达381年。

民国初期,地坛作为原皇家园林被征为养济院。1925年,这里又被改为“京兆公园”,建成了北京第一个体育场。

战争期间,地坛被荒废、占用,也遭受了一定程度的损毁,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才开始重建,并在1957年重新以“地坛公园”的名称示人。直至1980年左右,地坛公园管理处正式成立,公园才重新向公众开放。

△如今的地坛公园内,游人如织。(图/视觉中国) 

在地坛公园内,除了主体的“拜台”方泽坛、还有皇祇室、斋宫、钟楼、牌楼等有着极高历史价值的古建筑。比如皇祇室殿内,内檐的彩画就是明代遗存,使用的金凤和玺彩画,不仅在北京的宫殿、坛庙之中独一无二,在我国现存的官式建筑物中也极其少见。

如今,花上两元门票钱,就能站在这个有着近五百年岁月的空间里慢慢感受。大爷大妈们在清晨遛弯锻炼,年轻人捧起落叶撒向空中拍照。在公园里,和秋景一起不停轮转的,是地坛所见证的历史时空。

在《我与地坛》中,史铁生以园中的声音如此描绘地坛:“春天是祭坛上空漂浮着的鸽子的哨音,夏天是冗长的蝉歌和杨树叶子哗啦啦地对蝉歌的取笑,秋天是古殿檐头的风铃响,冬天是啄木鸟随意而空旷的啄木声。”

他也曾在书中写道:“在人口密聚的城市里,有这样一个宁静的去处,像是上帝的苦心安排。”

△春天,地坛公园的玉兰花绽放。(图/视觉中国)

不仅仅是秋景,长久以来,地坛其实为北京市民提供着不同维度的情绪价值。可以说,地坛公园早已不只是一座风景优美的景区那么简单,而是“长”在人们的生活中。

1985年,地坛恢复了庙会的传统,之后每年春节期间都会举办地坛庙会,开创了北京当代庙会的先河。

热闹的庙会上,既能欣赏到舞狮、锣鼓等民俗活动表演,也可以在摊位上吃各种小吃,买手工艺品,置办年货。丰富的商品、现场演出,以及热闹的节日氛围,让每年的地坛庙会被称作“现代版《清明上河图》”。

△2025年春节期间,地坛庙会全国优秀民间花会大赏。(图/视觉中国) 

到了九月,地坛书市也是几十年来一年一度的重要活动,各大出版社和书店都会在园内设置摊位。和其他大型书展不一样的是,地坛书市有很浓郁的生活气息,有非常“老北京”的叫卖,也能淘到很多旧书、老物件。

很多住在附近的老年人也会和年轻人一样,在书市里慢慢逛,一起盖章、买周边。书市的气质和接地气的地坛公园一样,很生活、很自然。

秋天的地坛银杏文化节,则是近年来格外受年轻人欢迎的活动。园内的200多株银杏,是北京最古老的银杏景观之一,每年秋日都会如约带来最令人震撼的美感。

△地坛银杏文化节上,年轻人购买限定咖啡。(图/视觉中国)

人们在银杏树下捡秋、拍照,买用银杏叶制作的限定文创产品。在文创火热的当下,地坛公园的小小书店里,人们喝咖啡、买周边,几乎每天都是人挤人。

而走出地坛公园,附近的国子监、雍和宫都是热门的文化地标,胡同和古寺里同样有红色、金色的秋叶。这一带不仅是北京文化的缩影,也是秋日漫步的绝佳路线。

从地坛的金黄银杏,到雍和宫的红墙香火,再至国子监街的静谧古朴,一路上有不少文创店和咖啡店可以短暂休息,串联起秋日最富诗意的风景。

虽然一场“秃”如其来的秋风,让地坛的银杏叶落了满地,但下一场盛大的风景也已在路上了。

△地坛枫叶与檐上落雪。(图/视觉中国)

本文转自九行Travel(ID:jiuxing_neweekly)

作者:吃卜宝


(旅游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