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知幸福中国行”吉林主题参访团沉醉松原多元文化

本文转自:松原日报

非遗韵 生态美 幸福味

“感知幸福中国行”吉林主题参访团沉醉松原多元文化

外国友人体验非遗魅力。记者包谨通摄

本报记者徐爽

  十月的松原,秋意正浓。10月12日至13日,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组织的“感知幸福中国行”吉林主题参访活动走进松原,境内外媒体与网红大V组成的30余人参访团,在此开启深度体验之旅。参访团亲身感受松原独特的多民族文化、丰富多彩的非遗技艺与生态发展成果,这场沉浸式“松原文化之旅”,让他们读懂了松原的多元与温暖。

  第一站:  非遗韵——琴弦上的传承与共鸣  12日晚,松原市满族新城戏传承保护中心与前郭县民族歌舞传习中心联袂呈现的非遗专场文艺演出,成为参访团与松原文化的“第一次心动”。

  灯光亮起,满族歌舞、满族新城剧、马头琴演奏、原创歌曲等节目轮番登场,尤其是那日泰组合演唱的《欢乐的那达慕》,热情的旋律瞬间点燃全场;欢快的节奏让参访团成员情不自禁起身,随音乐舞动,现场化作欢乐的海洋。

  “演员的衣服好美。马头琴太神奇了,竟能‘唱’出马的声音。”《中国日报》意大利籍编辑、主持人梅一苓忍不住赞叹。演出全程,参访团成员的镜头从未放下,不忍错过每一个精彩瞬间。演出结束后,团员们围拢演员,追问四胡的传承故事、探寻满族新城戏的历史渊源;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手中的乐器、身上的戏服,都成了他们探寻文化根脉的“钥匙”。

  第二站:  社区情——一方天地里的和谐与温暖  13日清晨,前郭县阿穆尔街道艹纳芽社区的马头琴声先一步“迎接”参访团。推开社区活动室的门,一派热闹惬意的图景扑面而来,这里是松原群众幸福生活的缩影:京剧票友字正腔圆,剪纸爱好者巧手生花,马头琴演奏者沉醉旋律之中。参访团成员被这其乐融融的氛围感染,纷纷加入体验行列,生疏却认真地学拉马头琴,小心翼翼地体验剪纸技艺。最吸睛的是一件用剪纸拼成的服饰,参访团成员围着模特老师轮番合影,感叹“太美了。每一刀都是巧思。”

  “内存卡都要拍满了!”一位记者笑着感慨。深圳卫视记者林舒琪道出许多人的心声:“很喜欢这里的氛围,各民族居民和老人们聚在这里做自己喜欢的事,这是个很温暖的地方。”社区作为社会治理的最小单元,在松原展现出文化交融空间、邻里温情港湾的巨大能量,诠释着“共治共享”带来的踏实幸福感。

  第三站:  匠心魂——指尖流淌的文化与创新  走进松原市鼎润文化创意产业园,仿佛步入一座非遗宝库:鱼皮画纹理独特、栩栩如生,查干湖冬捕技艺展现着劳动人民的智慧。在这里,传统并非一成不变,以查干湖鱼皮为原料制作的文创产品,令人惊叹于古老技艺与现代设计的完美融合。参访团成员在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指导下,亲手尝试制作鱼皮画、模拟查干湖冬捕,沉浸式体验匠人之心。

  空气中弥漫着现煮蒙古族奶茶的醇香,参访团成员品尝着地道的奶制品,耳边回荡着马头琴的深沉旋律与呼麦的神秘腔调。大家端着奶茶,围在表演者身边,好奇地探究呼麦表演老师的发声奥秘。

  “松原把‘非遗’保存得十分完好,还打造了优质的展示、创作、销售空间。更重要的是,松原不仅保留了原汁原味的‘非遗’传承,还融入更多现代化元素,更符合当下年轻人的兴趣与审美。”一位现场参观的自媒体博主说。

  从非遗展示厅的介绍演示,到亲手体验鱼皮画制作、模拟查干湖冬捕,参访团在“看、听、做、尝”中,沉浸式触摸松原非遗的温度:那些凝聚着匠人心血的技艺,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当下幸福生活的生动注脚。

  第四站:  生态美——碧波间的绿色与希望  午后阳光洒在查干湖面,泛起粼粼金光。参访团的探索从文化深处转向生态密码。在展示板前,参访团兴致盎然地聆听工作人员讲解吉林省西部河湖连通工程的实践成果。一幅幅清晰的效果对比图,直观讲述着查干湖生态治理的艰辛与卓越成就,引得参访团成员纷纷驻足。

  漫步野鸭湾木栈道,秋风拂过芦苇荡,成群野鸭浮过清澈湖面。“这里的空气好清新!”一位网红大V举起手机,记录下这水美、草丰、鸟欢的生态画卷。自媒体博主“好物叔叔”动情地说:“看到这里出色的生态治理和惬意的生活状态,我一度想落泪……这说明我们国家的建设十分美好。”这碧波荡漾的景象,不仅是自然的馈赠,更是松原人民守护绿水青山、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见证。

  当夕阳为查干湖镀上灿烂金边,此次参访活动也接近尾声。松原展现的幸福图景深深印刻在每个人心中:它是马头琴弦上流淌不尽的悠扬传承,是红纸剪刻中不歇的生活热情,是万物生生不息的万顷碧波,更是各民族手足相亲、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温暖日常。松原以文化的厚度、生活的温度、生态的绿度,交上了一份关于“幸福”的多元精彩答卷。


(旅游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