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成绩背后的创新密码

本文转自:台州日报

孙维国

长达8天的“超级黄金周”落下帷幕,在场景创新、业态升级与服务优化的多重驱动下,台州假日文旅市场热度攀升,热门景区人流如织,文旅活动亮点纷呈。据台州市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数据,双节期间全市旅游景区(点)接待游客1210.06万人次,按可比口径同比增长30.90%。(10月10日《台州日报》)

超1210万人次游台州,游客满意度位居全省前三——这份成绩单令人欣喜。亮眼数据背后,是城市文旅竞争力的集中体现,也是公共服务、城市管理、文化自信的综合呈现。一个城市能否留住游客,归根结底取决于是否有持久的吸引力、独特的气质与不断更新的创造力。

台州的独特之处,在于山海兼容、文旅多元,也在于不断用新的方式讲述城市故事。无论是神仙居的丰富游玩项目,还是天台山的演艺场景创新,抑或是台州府城文化旅游区的首次与网文IP联名,都让传统文化以现代语言被“重新发现”。用创新创意讲好城市故事,是一种城市表达的升级,让历史可感、文化可亲,使游客感受到独特的旅游体验。

今年“超级黄金周”的火爆,得益于节日红利与传播引力,但“热”过之后能否不“冷”,考验的是可持续发展能力。文旅融合不能止于一个假期、一场活动,而要形成系统性的体验闭环,吃、住、行、游、购、娱的全链条优化,从景区到城区、从夜游到乡游的全时段布局。旅游经济的竞争,早已不是单一景点的竞争,而是城市生活方式的竞争。如何让游客既能感受“诗和远方”,又能体味“烟火人间”,是要久久为功的核心命题。

“文旅+”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要让“文旅+”成为发展的新引擎。体育赛事、美食经济、夜间文旅、沉浸体验,这些新业态的出现,不但带动了客流,也让城市的活力被重新点燃。“超级黄金周”期间,路桥的非遗百戏、黄岩的光影艺术周、石塘的“音乐+海洋”模式,无不展现出现代城市的开放与包容。文旅的生命力,在于不断跨界融合、不断自我更新。若能将这些节日活动转化为更加丰富的常态演绎,让台州成为“处处皆景、时时可游”的城市,那么“游台州”就会更加精彩,“台州游”就会更具魅力。

城市的旅游吸引力,离不开市民的积极参与。一个文明的微笑、一场有序的交通、一片整洁的街景,往往比景区灯光更能打动人心。旅游不仅是消费行为,也是人与城市的一场对话。要让游客在台州感受到的不只是好玩,还有好客;不只是服务的温度,还有城市的温情。

从“景区热”到“城市火”,从“游客多”到“体验好”,是文旅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这需要管理部门更高水平的统筹能力,也需要社会各界更广泛的参与意识。要善于用科技赋能旅游,用数字化提升服务;要善于用文化讲好故事,让“流量”变“留量”;更要善于用心用情,把旅游业当作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窗口,精耕细作“台州式热情”的品牌形象。

“让游客来了不想走、走了还想来”,这是旅游的最高境界,也是对城市的最高褒奖。只有始终以开放的姿态、创新的手笔、真诚的温度迎接八方来客,才能在新时代的文旅版图上书写出更加优异的实干答卷,让“游台州”更加精彩、“台州游”更具魅力。


(旅游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