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生产线带动旅游消费线

刚刚过去的国庆中秋长假,不少游客发在社交平台的旅游短视频里出现了“工厂”“车间”,“生产线也是风景线”成为大众共识。工业旅游热潮的背后,是我国制造业科技实力与超大规模市场消费需求的同频共振,彰显了这一新兴业态蕴藏的巨大潜力。

让中国工业旅游站上“风口”的,有三张好牌。

第一张好牌是根基扎实的硬核产业。

我国工业体系共有41个工业大类、207个工业中类、666个工业小类,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所列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

完备的工业体系带来了多元旅游资源。灯塔工厂的智能制造车间让游客体会到现代高科技的酷炫,航天火箭的生产基地成为青少年喜爱的研学科普课堂,承载年代回忆的老厂矿为工业遗产游提供故事性的空间载体。

第二张好牌是双向奔赴的供需两端。

从供应端看,工业旅游已成为企业品牌传播的天然窗口。青岛啤酒博物馆作为热门打卡地,一边通过门票与特色啤酒消费创收,一边让青啤品牌响彻海内外。杭州宇树科技的参观活动入场券一票难求,“自来水”粉丝的口碑效应远超传统广告。

从需求端看,硬核科技自带流量,极易形成社交裂变,能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曾经“闲人免进”的工厂车间,如今正成为年轻人的“赛博乐园”。

第三张好牌是不断完善的政策环境。

2016年公布的《全国工业旅游发展纲要(2016—2025年)(征求意见稿)》提出,到2025年我国将创建1000个国家工业旅游示范点。2021年以来,利好政策持续加码。《推进工业文化发展实施方案(2021—2025年)》《“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等文件都对工业旅游作出明确部署。

在中央和各地的支持下,工业旅游蓬勃发展。截至2024年底,我国先后公布2批共122家国家工业旅游示范基地,6批共232家国家工业遗产、10家国家工业遗产旅游基地。另据行业研究报告,2024年初我国已有工业旅游企业1200余家,预计2030年中国工业旅游市场规模有望达到1000亿元以上。

好牌在手,也要看怎么打。数据显示,全球工业旅游产值平均占旅游总收入的10%至15%,而我国目前还不足5%,与日本、德国等工业旅游发展较为成熟的国家相比,仍有很大提升空间。

工业旅游做好了,一条工业“生产线”,可以带动产品售卖、餐饮、文创、研学、会展等多条“消费线”。进一步开发工业旅游资源,要编制国家级工业旅游规划,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要制定工业旅游体验设计标准,鼓励企业把少量生产空间改造为“可进入、可交互、可共创”的混合空间;要培育跨区域工业旅游“走廊”,把分散的工厂、博物馆、研学基地串珠成链;要鼓励头部企业与影视、动漫、游戏、潮玩跨界合作,把核心产品转化为可授权IP,用手办、模型、盲盒等多种形式消费品满足市场需求。

工业旅游不是简单的“工厂+门票”,而是让转动的机床、炽热的钢铁、抽象的参数转化为可体验、可回味、可传播的场景。当更多“生产线”升级为“风景线”、拉起“消费线”,中国制造的品牌温度、科技高度、文化深度才能被世界真正看见。展望未来,把节假日的“工业网红”变成四季常青的“科技长红”,还需要政府、企业、社会资本、广大消费者的共同努力。


(旅游责编:拓荒牛 )
2025年10月12日 15:36[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