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态盛宴”到文旅热潮

本文转自:河池日报

从“生态盛宴”到文旅热潮

天峨“蓝刀鱼风暴”为发展生态旅游提供范本

本报记者 杨茜 通讯员 韦红卫 文/图

国庆假期将至,天峨县红水河畔早已酝酿好一场“生态盛宴”——成群的蓝刀鱼在清澈河水中穿梭,即将与八方游客的桨板嬉戏共舞。

从生态奇观到文旅热潮,再到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蓝刀鱼风暴”正以独特的方式,讲述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故事。

“蓝刀鱼风暴”绝非偶然的自然现象。

曾经的红水河,是崇山峻岭间的“野性蛟龙”,水流湍急、滩多浪高,在龙滩峡谷中“奔腾怒吼”,浑浊的河水里难以找到鱼的踪迹。

红水河的改变,始于一代代建设者的坚守。

上世纪五十年代末,以王书云为代表的广西首批水电勘测者,攀悬崖、闯险滩、搏急流,用简陋设备收集水文地质资料,为龙滩坝址定下科学依据。七十年代,国家水电部中南勘测设计院接棒,钻孔、打平硐,为这座超级工程绘制蓝图。

龙滩水电站建成后,如同为红水河安上“天然沉淀池”,湍急河水变平静,浑浊水体变清澈。如今,红水河天峨段水质长期稳定在国家一类标准以上,为蓝刀鱼等水生生物打造了“宜居家园”。

“十几年前,河里几乎看不到鱼群。现在每到傍晚,蓝刀鱼就会聚集过来,成了天峨县城居民的‘老熟人’。”天峨县农业综合行政执法大队副队长黄宝飞的感慨,道出了护鱼工作的不易。

为守护鱼类繁衍,天峨构建了水域网格化管控体系。常态化巡河、严格执法,严厉打击电、毒、炸鱼等违法行为。

在天峨县河长制办公室,墙上的河湖管理示意图清晰标注着224名河长的责任区,让每段河流都有了“专属管家”。

自2023年以来,天峨各级河长累计巡河2.1万余次,解决河道问题1164个。此外,天峨还联合南丹、东兰两县,出台《河道采砂规范管理工作机制》,建立“河长+检察长”协作模式,打破行政区划壁垒,破解“各家自扫门前雪”的治理难题,实现了“保护见成效、成效促保护”的良性循环,为发展生态旅游提供了范本。

针对“蓝刀鱼风暴”引发的旅游热,天峨规划了5个蓝刀鱼免费观赏点,既保证游客“多角度赏鱼”,又不干扰鱼群栖息。同时,推出“水上桨板漂流”亲水项目,让游客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沉浸式感受红水河生态之美。

“国庆假期在天峨住3天——带孩子喂鱼、玩桨板,然后逛逛周边县的景点。听说巴马的长寿村离天峨不远,返程的时候顺路去看一看。”深圳游客赵先生联系了天峨的朋友,说出了出游计划。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天峨接待游客约246万人次,同比增长46%,实现旅游总花费约26亿元,创下历史新高。“蓝刀鱼风暴”带来的不只是旅游收入,还像一颗“发展种子”,推动天峨城市更新、营商环境优化、新业态培育,形成了“上游带动下游、城区辐射乡村”的产业辐射效应。

在住宿领域,天峨民宿业态持续走向成熟。在餐饮领域,天峨“河鲜宴”成功跻身网红美食行列。在农产品销售领域,天峨“村播”模式实现“旅游带动农业、农业反哺旅游”的良性循环,逐步形成“生态保护+文旅运营+全民参与”的发展模式,勾勒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图景。


(旅游责编:拓荒牛 )
2025年10月05日 11:33[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