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越来越多人开始把目光转向小城 ,这个十一假期,有人打算到浙江临海赶早市抢海苔饼,有人计划去甘肃天水炫一碗地道麻辣烫……“小城游”为何能悄悄成为假期出行的“新偏爱”?人们去小城究竟想找什么?
为了解大家对“小城”的期待,近日,京东消费及产业发展研究院联合京洞察发起调研,与1000位消费者深度对话,从出行意愿、核心动因到体验偏好,全方位还原“小城游”背后的需求变迁。调研结果显示:
·超半数人十一假期计划“游小城”,超六成人想要找到人间清净。调研显示,54.2%的受访者在2025年十一假期有 “游小城” 计划,他们的核心诉求是寻找 “人间清净”,63.9%的小城游客表示,选择小城是想要“避开人流”,认为小城“更清净”;50.5%的人觉得在小城,能“静赏”自然景观;还有40.8%的人去小城是为了“沉浸生活,找回烟火气”。
·近五成人认为去小城可以“慢下来”,更好的掌控旅行节奏。根据调研,有49.7%的受访者选择小城是想要短暂远离城市的快节奏,可以让自己慢下来;45.1%的人认为小城旅行更容易“节奏自由”。
·逛菜场、赶早市是小城游特色风景线,54.2%的人偏爱小城“烟火气”。调研结果显示,54.2%的受访者喜欢去原生态古镇、古村落走走,不赶时间就停在那里放空自己,“看街头烟火”;43.6%的人会专门为“逛菜场、赶早市”奔赴一座小城,回归最朴素的生活烟火气。
·近五成人拒绝做“流水线游客”,去小城就要“融入日常”。调研中,46.2%的受访者明确拒绝做“流水线游客”,32.6%的人希望在小城体验民俗,要参与,不只是看,小城游客想要做“小城临时居民”,而非“路过游客”。
·近五成人会“为吃赴一城”,超四成人追“季节限定景色”。调研显示,64.7%的人选小城会先看“美食特色”,59.2%的人去小城先尝“本地美食”,47.2%的人表示会“为吃赴一城”。与此同时,43.9%的人会为看“季节限定景色”专门出发,35.4%的人因季节限定景色开始了解一座小城。
超半数人十一出行锁定小城,既要“找清净”,还要“慢下来”
“今年要去云南建水,体验一下坐着米轨小火车看稻田,尝一尝用玉米粒计数的烤豆腐,要清净有清净,要生活气有生活气,这才是旅行该有的样子。”
调研中,类似的反馈印证了“小城游”的热度,54.2%的受访者明确表示,今年十一假期有“小城游”计划,来一场寻找“人间清净”的旅程是核心驱动因素,63.9%小城游客的首要诉求是“避开人流”,拒绝“在热门景区看人头”,他们看重“小城游客少、体验更清净”,50.5%的人觉的在小城,能“静赏”自然景观,“山林徒步能听到虫鸣鸟叫,不会被打断沉浸式感受”,43%的人表示:小城是“清净式旅游”,大城市是“热闹多元氛围”。
短暂离开快节奏的工作和生活,为一份“低干扰体验”而奔赴小城,静静等一场云海、慢慢逛一条老街。
47.5%的受访者表示,小城能让自己“慢下来”,在古树下坐着看会儿老人下棋,心里就很舒服,不止“放松”,更觉得找回了生活节奏。45.1%的人认为小城旅行节奏更“自主”,无需被固定攻略束缚,这满足了他们对“自身精神掌控感”的渴求;40.8%的受访者去小城追求“沉浸生活”,他们不想做“路过式游客”,更想成为小城的“临时居民”;38.3%的人为了“治愈内卷”前往小城,在他们看来,小城是“去班味”的能量补给站,可以提供一个“暂时逃离快节奏职场和生活”的出口,让人充分放松、舒适充电。
“消费友好”也增加了小城的吸引力,49.7%的受访者提到,小城的“高性价比”精准踩中需求,调研中,对于十一假期小城旅行的预算规划,“2001-5000元”是主流选择,超半数受访者认为中等预算更合理,大部分小城游客注重“性价比与体验的平衡”,另有17.9%的人选择经济型的“2000元以内”预算,在大多数学生、年轻群体或短途旅行中比较常见。
除此之外,拍照不千篇一律(34.3%)、远离流水线旅拍(32.4%)、自我态度表达(25.2%)也是大家选择“小城游”的原因。
超半数人偏爱小城“烟火气”,不做“流水线游客”,要“融入日常”
“烟火气”是小城最打动人心的特质之一,本次调研显示,48.4%的人表示,“够意思”的民宿老板带着“逛早市”是自己在小城获得的“好体验”,43.6%的人会专门为“烟火气”去一座小城,比如去云南建水的西门菜市蹲烤豆腐、去浙江临海的紫阳街早市抢海苔饼,感受最真实的本地生活。菜市、早市这些小城日常,是在高效运转的一线城市生活中难得见到的“人间烟火”,是游客眼中不能错过的“独特风景”。
沾露带泥的一捆捆青菜、泡沫箱里鲫鱼乱跳溅起的水花、转角冒着白汽的包子铺……排队的阿姨们聊着“今天的萝卜干脆得很”,提着菜兜子的大爷蹲在路边,和卖豆腐的老伙计说着前一天的国际新闻,松弛的对话和交错的菜摊、早餐摊,藏着“烟火气”的踏实感,每一处都透着“日子本该这样”的鲜活。
“平时上班8点起床像是酷刑,闹钟响四五遍还挪不动窝,可去逛小城的早市,6点半就已经跟着人流往巷子里钻了,”回忆起上一次在临海赶早市的情形,在互联网大厂做运营的佳佳说到,不用赶打卡、不用想工作,就爱听大爷大妈讨价还价、摊主吆喝揽客的声响。
调研数据显示,54.2%的受访者去到小城,喜欢去原生态古镇、古村落走走,不赶时间就放空自己,看看大爷下棋、听听大妈们聊天,感受“街头烟火”;有29.2%的人就是被“烟火气”吸引,才首次关注到一座小城。去小城的朋友们,46.2%的人明确拒绝做“流水线游客”,32.6%的人表示希望在小城体验民俗,要“能亲手参与,不只是看”的那种;36.8%的人想要有能互动的“小众文化体验”,如看皮影戏、学打糍粑。
寻味“烟火”的“小城游客”们更愿意从“旁观式”的旅行转向“融入日常”的独特体验,成为“小城临时居民”。
而谈及去小城的“加分项”,46.5%的受访者觉得是实在的文化体验,非遗师傅手把手教学,做完的东西还能带走当伴手礼,非遗从橱窗里的展品变成了小城游客可参与、可带走的生活印记;40.7%的人表示在小城的“好体验”是能触摸到“生活质感”,比如清晨听到的方言叫卖、傍晚看到的炊烟袅袅,都像暂时“活在小城”而非“路过”;另有40%的人认为,“融入生活”的体验是去小城旅行和去热门大城市核心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