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普感记

从去年12月到今年6月,大半年的时间,我都在参与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环渤海沿岸盐业遗址专项调查中。

还记得去年12月初刚到无棣的时候,燕老师带领苗师姐、同门朱义杰、杨利烨师弟和我到达了无棣。对于无棣这个地方,我并不陌生,去年3月和5月份都随老师来无棣调查过,我们见过无棣3月的风与5月的烈日。在5月份时我也曾“有幸”中暑过,无棣的菜很咸、羊肉很好吃,总之,无棣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再次到达无棣,我们便开始了紧锣密鼓的工作。每天早上7点吃完饭,便驱车前往要调查的地区。我们首先调查的地方是埕口镇的黄瓜岭,从住宿的酒店到黄瓜岭,需要开车一个小时,8点左右到达,便开始一天的调查工作。调查到中午12点,我们在村子里或镇上找家小店吃点快餐,1点吃完饭稍微在车上小憩一会儿,便开始下午的调查工作,一直调查到5点多天黑的时候,便下工了。又经历1小时的车程,6点多回到酒店,洗漱之后吃完饭,晚上8点要整理材料,一直到10点左右,才结束一天的工作。刚开始的这段时间非常忙非常累,每天从早忙到晚,一天要走近两万步,好在我们都坚持下来了。

无棣离海边很近,风很大,风吹在身上,很冷很冷。记得在寒风中,苗师姐的双手因为飞无人机被冻伤,杨利烨师弟的帽子被吹飞,200多斤的同门朱义杰逆风前行而步履蹒跚。但凛冽的寒风不算什么困难,真正的困难是我们辛苦调查一天后,一个遗址也没发现。那时候的沮丧,无法言说。那段日子里,最快乐的时候就是我们发现大片遗址的时候。

从去年12月初到今年1月中旬,40多天的时间让我们感受到无棣三千年的岁月流转;从石桥到黄瓜岭,我们领略到无棣粗犷而唯美的自然风光;从寸草不生的盐碱地到随处可见的“大风车”,我们体会到时代与科技的进步;从盐业遗址的断壁残垣到无棣县城的高楼大厦,我们感受到人民的辛勤劳动与伟大的创造力。

记得刚到无棣一周左右,我在朋友圈有感而发:“我用脚步丈量无棣的土地,走过的路叫历史。”确实,我们调查的不是一个个颓败的、冰冷的盐业遗址,而是无棣历史的源头、无棣的根。我自豪于参与这项调查行动。

无棣之旅结束之后,我们又去了沾化,在沾化奋斗到年底。年后先去了广饶,又去了寿光,这半年的时间,我们的足迹踏遍三市五(区)县。

脚底的泡起了一个又一个,穿坏的鞋子不止一双,本来就不白的皮肤因风吹日晒而更加黢黑,换来了调查到近千个盐业遗址,看到拍摄的一张张遗址照片,看到捡取的一片片文物标本,感觉一切都值了。

在野外,我们见过冬天的寒风与遍地的荒草,也见过春天的暖阳与绽放的繁花,还见过夏天的烈日与茂盛的草木,这些都是难以磨去的记忆。

文/山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张国梁


(旅游责编:拓荒牛 )
标签:四普感记
2025年09月25日 12:03[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