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普行思:东营田间的文明碎片

当我们亲身探寻文物的踪迹,书本与实物重合,时间的界限被打破。作为一名历史文化学院的学生,非常荣幸可以参与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有赖于此,终于有机会近距离观察以往纸面上、展览中的文物,甚至体验不存在于书中的真实的田野调查过程。这对我来说是一段毕生难忘的经历,是一次铢积寸累的锻炼。

东营盐业遗址专题调查(陈煜坤左二)

在这一过程中,我学到了很多知识。我们的考察范围和对象主要是东营地区先秦时期的盐业遗址,平时的田野调查工作主要是在田间收集商周时期的陶片。到工地后,师姐就带着我们熟悉调查流程,学习辨认陶片。

东营地区陶片非常丰富,一方面数量非常多,曾有一整片荒田上都布满了商周陶片,也有麦田周边的水渠中,甚至是油菜花田中的田埂上,都有农民们翻耕时带出的陶片。另一方面也涉及了豆、罐、盔形器等多种器形。与博物馆中已经由研究人员复原的陶器不同,这种原始的散落田间的陶片更让人感到桑田变换之下人类活动的历史性。同时,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也丰富了我对基础知识的认识。例如,不同地区陶器的厚薄不同,商周时期粗绳文走向的细微变化等。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一块我在田间找到的从盔形器上剥落的陶片,长20厘米左右,相对很薄且上面的粗绳纹非常完整。这种陶片在博物馆中是看不到的,极大地丰富了我对陶器的认知。

这次普查也让我对山东的地貌和淳朴民风有了更深的理解和体会。我并非东部沿海地区人,第一次在田间捡到贝壳时感到十分惊奇,后来在看到泥沙中混合着大量贝壳碎屑的贝壳堤时,才对这种地貌有了直观认识。同时,在和老师学习到当地部分土壤颜色深浅与海水侵蚀密切相关后,对于古海岸线移动变化的相关知识有了进一步了解。在调查过程中,由于调查地点在田间,因此不可避免的我们和当地村民产生了交集,这里热情善良的民风为我们的工作增添了更多的温情。他们会告诉我们哪里有陶片聚集,又是什么原因这里的陶片没有了,即使不知道我们是谁也会给出善意的提醒,这对我们了解当地陶片的分布有着重要影响。另外,当地人对考古的熟悉也令人感慨文化环境对知识普及的重要性。

同时,现代信息技术与田野调查工作结合也使普查工作更具科学性和严谨性。首先在样本采集过程中,标准化全方位影像获取和借助奥维等卫星地图使得我们可以准确收集每处遗址包括地貌、出土环境、维度等具体情况,借助无人机俯瞰测绘获得更加全面准确的地理资料,对调查工作做出更加合理的规划。在样本收集整理阶段,大家也通力合作,在按规定理陶片、辨认年代的过程中总结当天的收获。在完成遗址绘图整理后,相关数据会通过手持终端上传至文物普查管理系统,这为文物的保护、管理和研究提供精确的空间数据支持。手持终端的便携性也为田野调查工作的展开提供了更高的灵活性。从第四次文物普查中可以看出现代技术对考古工作和文物保护的重要作用,极大地提高了考古文物工作者的工作效率,减轻了研究负担。另外,为了提高四普工作的高质量开展,相关工作者们建立了相对完备的工作小组以便及时交流意见,以此避免调查工作中出现失误情况。

总之,在此次文物普查工作中我收获良多。作为历史文化学院的学生,课本上的 “先秦盐业”“商周制陶” 从此有了具体的模样,那是现代技术与传统田野调查碰撞出的严谨火花,是古老文物上跨越时光的文明脉络。在未来的学习路上,这段在东营田间与历史对话的记忆,会始终提醒着我,研究历史不仅要埋首书斋,更要走向田野。那些亲手拾起的陶片,早已化作我心中的“文物”,也让我对 “守护文化遗产” 这六个字,有了实际的认识,有了沉甸甸的责任感。

文/山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陈煜坤


(旅游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