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山大峡谷访水(行天下)

本文转自:人民日报海外版

  秋日里,巴山大峡谷层林尽染。

  游客在巴山大峡谷体验桃溪泉水漂流。

  一

  旅游大巴穿过热闹繁华的凤凰头,驶出四川达州的主城区,将一群游客送到巴山大峡谷。出发时的细雨,似乎在提醒我此次造访为水而去。

  说来也算缘分,我第一次去宣汉县巴山大峡谷,是20多年前的事。或许是因为从小在河边长大,我对河水有一种天生的敬意与喜爱。至今还记得大峡谷内那条奔腾湍急的河流,河水清澈见底,翠绿如玉,河底鱼蟹成群。当时我和朋友租用了一条当地村民的小木船,兴奋地顺河漂流,结束上岸前,忍不住倒掉矿泉水,灌了满满一瓶河水。

  宣汉县是四川省唯一的土家族聚居区。在深山峡谷中,土家人祖祖辈辈沿袭刀耕火种的生活习俗。由于山高林密、峡深水险,这里曾经几乎与外界隔绝。这些年,每到景区一看,都会发现新的变化,我亲眼见证了这里如何蝶变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全国“景区带村”旅游扶贫示范项目,并被世界旅游联盟纳入旅游减贫案例。

  对我而言,这次去巴山大峡谷,是想离开城市的喧嚣,换一种心情。到大自然中问山访水,放空身心,置身于富含负氧离子的深山密林,汲一掬峡谷溪水,洗去俗世的尘埃和浮躁。

  跟着土家妹子导游沿着依山而建的栈道往桃溪谷深处走去,湿漉漉的路,湿漉漉的空气,湿漉漉的阳光,那些悬挂在山崖枝叶藤蔓上的水珠在风中滑落,一滴,又一滴,滴落在我的脸颊。这是桃溪谷对我发出的久违的问候?谷口的风裹着清新的草木气息迎面拂来,忽然听见了隐约的水声,不是轰鸣,不是潺潺,而是某种介于叹息与絮语之间的低吟,仿佛有人撩开一帘青苔织成的巨幕,将满谷的湿润与寂静展露在我眼前。

  侧耳细听,起初是叮咚声,细碎如瓷片坠地;抬头循声望去,陡峭的石壁下一眼清泉从洞口汩汩涌流而出,泉水泛着混沌的浊黄。导游用手一指,说:“那便是神龙泉。传说古时的山民在此供奉米酒,祈求洞中的神龙显灵,让百姓旱涝保收。”传说毕竟是传说,但神龙泉却颇有灵性:晴时浑浊不清,雨时清澈见底。这成了当地百姓用来推测天气晴雨的秘诀。我蹲下身,好奇地将手伸入泉水,一阵彻骨的凉意渗入掌心,泥沙从我指缝间漏走,宛如一群慌张逃走的小蝌蚪。导游笃定地微笑道:“明日定是晴天。”

  忽然懂了,这洞中泉水原是大自然的占卜师,以浑浊与清澈的交替,在石壁上刻写无字的卦辞。人类总是习惯寻找命运的真谛,而大自然早已将答案隐藏于每一滴水、每一片树叶,甚至每一缕微风中,只是我们鲜少停下匆忙的脚步,俯下身去慢慢解读、用心感悟罢了。

  二

  栈道随山势陡转,轰鸣声撞碎静谧。抬起头,午后的阳光下,鱼泉飞瀑正从百丈崖顶纵身跃下。我想,那应该是亿万年的流水冲击,将嶙峋山岩削成一面铜镜,白练腾空处,碎玉纷飞如星子迸溅。水雾漫过游人的脸颊时,竟在睫毛上凝成晨露般的细珠。

  透过这层朦胧的水雾,一弯彩虹正悬在瀑底若隐若现,恍如仙女遗落在此的七彩轻纱。我忽然觉得这水的魂魄原是雌雄同体——它既能以雷霆之势劈开群山,亦愿化作薄雾轻吻每一片绿叶杂草。悬崖边的野生崖柏已被水汽浸润得发黑,垂吊在虬枝上的藤蔓“吧嗒吧嗒”滴着水珠,在阳光的折射下,恍惚间变成用珠玉串成的精美璎珞,每一滴晶莹水珠里似乎都隐匿着一段古老的传说。

  “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转入鱼泉洞后,天空突然暗如薄暮,视线也变得模糊。隐隐听见暗河在岩缝间流淌奔涌,“哗啦啦”的水声响如雷霆。导游指着山崖下:“快看那儿!”大家睁大眼睛转向洞口,果然,几尾薄如柳叶的小鱼自洞口倏忽游出,一尾小鱼竟跃出水面,银鳞如雪。“那便是阳鱼。”她压低嗓音,仿佛是担心惊扰水里的千年精灵。据说阳鱼是巴山大峡谷溪水中特有的品种,终生蛰伏在不见阳光的地下暗河,导致视力退化,成为盲鱼,靠啃食岩缝青苔为生,到了汛期才偶尔游出暗河。

  凝视着难得一见的阳鱼,我想,它那细小的身体游过钟乳石的阴影,穿过石笋林立的迷宫,一路前行,这需要付出多么大的勇气和能量。难道阳鱼如此舍身冒险,勇敢执着,就是要将藏于地心暗河的秘密告诸人间?忽然联想起《逍遥游》里那只化作巨鸟的北冥之鱼,那只横跨天地、纵贯古今的鲲鹏,是否就栖息在这千年桃溪谷,化作小小阳鱼?我似乎明白了,阳鱼或许不需要以眼视物,一路奔腾而下的水流,或许就是命运赋予它的辽阔世界。

  三

  夕阳西斜,田野里传来土家族舞蹈“钱棍舞”的歌舞声。我坐在横于谷底的鸳鸯廊桥上,伸手轻抚木质桥栏,无法从模糊的年轮判断廊桥的修建年代。可以明确的是,这座廊桥连同土家族情侣在廊桥相会的传说一起,与峡谷融为一体,成为美景的一部分。在我眼里,鸳鸯廊桥犹如一位岁月老人,安详地听着廊桥下流淌的吟唱。

  中国古代那些经典的山水画卷中,名山大川、树林飞瀑间常有一桥、一舍、一舟或一戴笠垂钓者点缀其间,蓬勃生机中体现的正是天人合一的美学。浅水边的那片卵石滩上,三两位同行作家正低头俯身寻觅心仪的奇石,只为在写作之余把玩观赏。忽听对岸林子里传来断断续续的鸟鸣,长一声短一声,恰与桥下潺潺水响交织成一曲献给土家族的情歌。

  当我跟上大家的脚步离开廊桥时,桃溪谷在夕阳余晖中悄然卸下白日的喧嚣。流水不再是飞瀑的激昂或暗河的幽邃,它变成了母亲哼唱的摇篮曲,漫过石缝,抚过青苔,将整座山谷轻轻揽入温柔的怀抱。回头望去,开在桥畔山坡上的那一丛丛白色野菊花,在渐渐降临的暮霭中,星星点点,犹似亮晶晶的星辰自银河悄然跌落人间。

  我记不得这是第几次来巴山大峡谷,但每次来都有不同的收获。桃溪谷因水而灵动,因水而秀美,水成了桃溪谷的灵魂。此次我专为访水而来,却因此时水温太凉,遗憾错过一场惊险刺激的泉水漂流。但白日偶遇的大象洞、神龙泉、龙潭阳鱼、鱼泉飞瀑等景观,皆是此行读到的一页页与水相关的无字天书。原来访水,访的不仅是江河的浩瀚,更是藏于滴水中的亘古禅意——至柔却能穿石,无形亦塑乾坤。

  当我离开桃溪谷后,浓重的夜色像宣纸上洇染的墨渍,在山野间徐徐铺展。大巴山的轮廓矗立在深蓝色的夜幕下,山里的点点灯火如萤火虫般亮起来,与梦回巴国剧场外广场的熊熊篝火一起,照亮了景区的夜空。桃溪谷的流水声一直在我耳畔回响不绝,就像一位摩挲念珠的修行智者,将山的沟壑、岩的嶙峋、水的灵动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之道念诵成一首偈语,静候有人来此参悟禅机。

  (本文图片均由巴山大峡谷景区提供)


(旅游责编:拓荒牛 )
2025年09月11日 17:03[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