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班味儿最重的地方是被称为“牛马专列”的京沪高铁,每天运送着往返于京沪两地的打工人。“无论你职场P几,都得在二等座上打开电脑拿出键盘,动作整齐划一。”
然而,最近有人发现,上海虹桥机场的“牛马专区”,才是最适合打工人体质的wework。
虹桥机场位于上海西北部,紧邻虹桥高铁站和虹桥商务区,是国内重要的国内航线枢纽。这里连着的不是海岛和雪山,而是全国最卷、最忙的出差航线“京沪”“沪深”线,候机大厅里七八成都是出差赶项目的打工人。
图源:橘子的搬砖日记
起初有人注意到,虹桥机场的候机室附近,几乎每一张桌子上都有人低头工作,噼里啪啦的键盘声此起彼伏。而机场标配的711和瑞幸咖啡里,都是一身商务装扮的打工人,让人恍惚以为来了谁家的高档写字楼。
图源:盛悦
“第一次路过,还以为走进了谁家‘董事会’。桌上都是大牌通勤包,电脑屏幕上闪着各种窗口。每个人都神情专注、动作统一,偶尔抬头瞟一眼登机信息,搭配背后的广告电子屏,华尔街不过如此。如果你仔细观察,会发现,旁边甚至标配测血压仪,避免你气血上涌时宕机。”
图源:钟兆鋮
有人说,虹桥机场是沪漂的职场洗礼之地。“曾经,你只是作为游客路过,如今,你已成为虹桥的老鸟,知道哪里网速最快、哪里座位最安静,哪个角落最适合开临时会议。”
而且,和京沪高铁不同,高铁因为时间较长,工作间隙还能捉摸着怎么课间十分钟。但是虹桥机场的班味就很纯粹,因为飞机上没有免费网络,所以在虹桥机场办公,主打一个快准狠。“候机的这点时间正好改完甲方的PPT,上飞机眯一会,落地直接开会。”
虹桥机场加班的人一多,就成了景观,在别的地方机场,大家是“等飞机”,而在虹桥,大家默认的是“飞机等我”。
那些纯粹来旅游的,常被这里的班味熏了个底朝天。“刚从迪士尼结束旅程,结果虹桥机场噼里啪啦敲键盘的声音,就跟紧箍咒一样提醒你,快乐总是短暂,上班才是日常,于是你自然而然地拿出电脑,加入了这场沪上混战。”
01
随地大小班,已经不算什么新鲜事儿了,但虹桥机场却把加班这件事,升华成了一种景观。据说,最近的43号登机口附近,成了沪上最新最火的网红打卡地,大家将其称之为“牛马角”。
第一次踏入“牛马角”,你会有种“误闯天家”的无措感。长条办公桌上,有人工牌还没来得及摘下,就已经掏出笔记本,安静地敲键盘了,整齐划一的姿态,让你一时分不清这是机场还是哪家写字楼的共享办公区。
图源:Zhang晓Q
但很快你就会无缝融入这种熟悉的感觉。最近,去上海玩的CC,形容这场命中注定如花束一般的相遇:“起初以为进了图书馆自习室,一水儿的学霸,味儿太对了,长条桌、统一的电脑屏幕、桌上的大容量包、咖啡杯和保温杯。”
赶虹桥早班机是最好的有氧
但很快,旁观者的新奇被潜藏在心底的焦虑取代。就像是开学前夜,明明没事做,却总觉得有事没做。“这种工作氛围,也在提醒你,年假结束了,自己也要回到工位了。于是,干脆拿出电脑,准备一下明天复工的内容。”
沪漂雪梨是虹桥机场“牛马角”的常客,她前半周飞北京,后半周在上海。久而久之,“虹桥机场就成了我的第二个工位。”
图源:姜饼宝贝
在雪梨看来,坐飞机通勤,真正的考验人的不是累,而是延误时带充电口的座位就成了稀缺资源。“现场哀声一片,大家等待飞机的同时,又不得不赶紧投入到工作,只能默契地共享一个充电口。”
一位做咨询的朋友告诉我,主动潜入虹桥机场的办公区,会给他带来安全感。“这里就是我的舒适区,落座、打开电脑,通体舒适,就像是高三时的晚自习,身边都是埋头苦读的同桌,你会觉得自己没有掉队。”
不过,看似是热爱工作,实则是没招了,“毕竟,在工作日的大白天,你不工作还能干啥呢。”
02
在沪上打工人之间,流传着一个心照不宣的共识:去浦东机场,是度假;来虹桥机场,就像被点名处刑。
这是因为浦东机场更偏重国际航线,虽然也有国内航班,但是数量和便利性都不如虹桥,而虹桥机场,聚集了一批出差路线,尤以京沪线和沪深线最为资深。“虹桥飞深圳,深圳飞北京,都是南马北调的打工人专线,基本上全年票价不变,在600到1000之间。”
图源:尼克美食酒店评
而且,虹桥机场离静安、徐汇、长宁等商务区近,交通便利、时间成本低,周围有高铁、地铁和长途客运,打工人随时可以完成各种交通工具的切换,确保无论路上发生什么,都能使命必达。
“每次去浦东,空气里都是年假的味道,即便也有充电工位,但是比起工作,人们更愿意在偌大的机场里徒步杀时间。虹桥机场的氛围则恰恰相反,这里都是随地大小班的,人人都是一股子商务范。”沪漂小威告诉我。
他总结出一个判断打工人资深程度的秘诀:看他能不能把某航贵宾厅那碗面吃出门道。“白金卡用户最爱的谈资,就是那碗面。因为这卡不是旅行坐出来的,而是出差飞出来的。”
工作日的早高峰,是虹桥机场班味最浓的时段,七八点钟,候机厅的白金卡会员扎堆,赶在登机前填饱肚子,“那盛况,不知道的还以为来到了哪家公司的食堂。”
很多时候,虹桥机场也被视为打工人的流放地,因为,许多人并非自愿选择“空中飞人”的身份,而是因为京沪高铁的二等座一票难求,时间又卡死,只能被迫完成当天往返。于是,京沪线、沪深线就这样被硬生生地坐成了“牛马纯粹号”。
如果说,京沪高铁是办公马拉松,那虹桥机场就是打工人庙会,工牌还没摘下来,就要被迫投入一场电话会。甚至,有人总结出一条“虹桥玄学”:“在公司的时候根本没啥事,一进入虹桥机场,电话一个接一个,不出差都不知道,原来自己对公司这么重要。”
03
有人说,上海是班味最重的城市。被郭敬明骗来的年轻人,起初对这座城市充满幻想,结果却在虹桥候机厅、陆家嘴滨江的露天加班角、南京西路星巴克的工位上,慢慢完成了对“精英班味”的彻底祛魅。
“小时候总以为,那些在街边一本正经敲电脑的上班族很厉害,人人都是《穿Prada的女王》里,注定会拼出一番名堂的小镇做题家,结果等到自己真敲上这个电脑了,才明白,打工人有多么卑微。”
每一个打卡虹桥机场“牛马角”的帖子下面,总会看到类似的吐槽,这种心态的转变,几乎是如今打工人心态的集体写照。
90后青稞告诉我,上学时幻想过端着咖啡,在落地窗前对着键盘飞快敲字,旁边摊开一本《哈佛商业评论》,自己就是未来的精英。可等到真的长大,真在咖啡厅打开电脑,发现会议一开就是三小时,随时随地被要求大小班时,“只想穿越回去狠狠抽小时候的自己两嘴巴。”
打工人集体祛魅“精英班味”,大概就是在一次次的候机、延误、出差里完成的,而如今的虹桥机场就成了这种祛魅的最大现场。
“我感觉自己在虹桥不是候机,而是换了个工位。”静安女工Christina说,“某航的那碗面,也成了虹桥打工人的暗号,新人还会拍照发个小红书,对浇头平头论足,老人早已轻描淡写,因为懂得都懂,这碗面都是飞出来的。”
小威调侃,以前觉得机场的高脚凳设计得匪夷所思,如今才明白,这是打工人的专属宝座。“坐上去才知道设计多合理,背一挺,手一放,马上进入工作状态,完全没有任何不适应。这种适配性,只有工作了才懂。”
ENDING:
如今到了虹桥机场,大家的第一件事,就是留出足够多的时间,专门跑到“牛马角”打卡到此一游。
图源:瘦到50kg就改名
“毕竟,在人人穿搭精致、看似松弛的上海,你可能很难再在别的地方,看到如此整齐划一的机场办公阵型了。”
来源:三联生活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