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温州日报
雁荡山真际寺桂花林。南航 摄
赵顺招
1935年3月18日-21日,孙中山先生哲嗣孙科(字哲生)陪侍生母卢慕贞太夫人游览雁荡山,随行人员有其幕僚和好友9人,即吴经熊(字德生)、傅秉常(原名褧裳)、梁寒操、谢保樵、杨华日、黄汉梁,孙科的秘书曾启辉(其妻为孙科亲戚),曾任孙中山侍从武官的刘季生,以及杨温化。
《瓯海民报》1935年4月9日第3版报道了这一消息。孙科一行3月18日晚抵达雁荡山,宿灵岩寺。次日上午,游灵岩寺附近,览天柱峰、展旗峰、屏霞峰、天窗洞、小龙湫、龙鼻洞等风景;下午,游净名寺附近,览铁城嶂、三折瀑,又东探灵峰、观音洞、北斗洞、双笋峰、金鸡峰等风景。第三天抵雁荡西谷,游览大龙湫、西石梁洞、梅雨瀑、能仁寺等风景。温州行政督察专员、雁荡山名胜建设委员会主任许蟠云、乐清县长张叔梅、丽水县长丘定侯为他们导游。许蟠云请其题文记游,因此孙科3月21日撰写了《雁荡游记》,并“属梁寒操书之,以为他日重游之印证焉”。孙科认为“雁荡之美,仅尝一峦而已,而其玮奇瑰丽,已不能忘……以言峰之奇……横看侧望,有远近高低,各不同之观也。以言嶂壁之奇……如都市之重楼,类罗马之寺观,其壮丽万状,非平生所见也。以言瀑之奇……其因凡作态纡徐为料,又非他山之瀑所能比也。至于泉之清可见底,石之怪无定形,则诗人画工之笔,尤慨难描,乌可以尽记焉……而与黄山为弟兄也”。
传说孙科来雁荡山,惊动了温属各县县长,他们纷纷前来晋谒和请安,一时冠盖云集,车马塞途。当年3月,刘绍宽应虹桥居士林胡奉尘所邀来讲《春秋》,近一个月来一直居住在离雁荡山不远的虹桥。他对这一消息比较了解,在3月20日日记中写道:“孙科带有随员来游雁荡,共有七汽车,皆昨日来。许专员、张县长皆先在雁山候之。”可是卢太夫人喜静,除许蟠云、张叔梅、丘定侯和当地士绅蔡旅平、潘耀庭等陪同外,其他人员都予以回绝,概不接见。
当年卢太夫人虚龄六十九,民间有作寿作“九”不作“十”的风俗,3月19日,孙科为母亲提前庆生。据传是夜设宴净名寺散花院,有“三弦国手”之称的蔡旅平席间即兴弹奏了《雨打芭蕉》《雁落平沙》《梅花三弄》数曲,庭草交翠,风月无边。
孙科一行来到千年古刹真际寺时,卢太夫人见风景清幽,心情甚畅。她素喜桂花,即发宏愿,欲在寺宇前开辟园圃,捐植名花,以增风景。孙科按照母嘱,回南京后不久,即令人从上海江湾移来珍品桂花200余株,品种齐备,委托潘耀庭植于寺周。半个世纪后,真际寺再次圮毁,桂花林亦为人伐去,沦为釜底之薪。至上世纪八十年代,仅幸存20余株。据当年林场职工描述,其最大一株树围竟达米余。十几年前,雁荡山管理局在此补种桂花树,现已达当年200多株规模。这片桂花林枝叶茂盛,每逢金秋,丹桂飘香,沁人心脾,为名山生色、为古寺添香。
卢太夫人游览后,甚爱马家岭脚北坑旁一方小水潭,因此孙科在1937年2月题写“幽泉”二字,本拟刻于潭边巨石之上,寄到雁荡山名胜建设委员会时,蔡履平将其刻于西外谷石梁大瀑潭旁的岩壁上。
《瓯海民报》发行量较少,至今存世不多,孙科《雁荡游记》未收入1983年10月出版的《孙哲生先生文集》,后人对孙科游览雁荡山的详情不是很清楚,仅根据当事人的口述,并是后来追记,因此乐清一些地方文史文章记载孙科是1934年中秋节期间游玩雁荡山,误记。如今真际桂花林石碑碑文也沿用这种错误说法,应予以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