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藏小城”缘何不断扩容?

本文转自:大连日报

舆情指尖榜

5月19日,是第15个中国旅游日。

时下,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不同的旅行方式,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游客更倾向于选择“自然疗愈+高性价比+文化体验”的出游方式,“人少不贵”的低密度旅游受到青睐。“宝藏小城”更是微博、小红书等平台的搜索热词。

当人们旅行的脚步放缓,文旅产业升级的步伐也在悄然加速。如何让“宝藏小城”不断扩容、持续长红?

避开“人挤人” “低密度”受青睐

“不想再挤景区了,今年‘五一’我躲进了窑洞。”来自杭州的“90后”程序员张依伟选择避开人潮,在山西平遥一处民宿度过假期。这家民宿距离平遥古城有30分钟车程,店主告诉记者,大部分房源在假期开始半月前就已订完,“来这儿的客人一般都对乡土有向往,想领略慢节奏之美”。店主说,住宿房间是自己搭建的夯土房,餐厅和咖啡馆由窑洞改造。槐花季时,游客们在这里做槐花饼、酿槐花米酒。

除自然疗愈外,一些游客更青睐高性价比。在“老牌”流量目的地“人挤人”的背景下,去三线及以下中小城市“休闲式度假”成为新选择。当文化游越来越兴起,不少小城的“宝藏文化”也成为深度体验项目。

从“流量时代”向“质量时代”转型

低密度旅游持续升温,反映了消费者需求的转变,更折射出中国旅游市场从“流量时代”向“质量时代”的深度转型。

从需求端来看,低密度旅游备受追捧的背后,是游客们在旅游打卡项目上“做减法”、在舒适体验度上“做加法”的消费新理念,也是在生活高速运转中渴望寻求本真和宁静自在的心态转变。

南开大学旅游与服务学院调研显示,68%的“95后”游客认为“深度体验当地文化”比“打卡地标”更有价值,42%的人会为了一项非遗技艺或传统节庆专程规划行程。随着旅游市场主力年轻化,旅游消费将越来越追求多元化、个性化和品质化。

从供给端来看,小城的服务设施、产业配套、市场体系等日益完善,也恰好接住游客们的新需求。业内人士分析,当前我国旅游市场蓬勃发展,仅靠顶级景区来支撑旅游需求的增长,空间已非常有限,需开辟新的流量池来承接巨大的游客量。

一些加速发展的小城县域便应运而“红”。高铁交通基建的完善,使三、四线及县域市场与中心城市的直达性大大提高;高星豪华酒店的下沉,标准化服务让游客更省心放心;旅游业态供给的丰富,也为游客提供更多个性化选择。

需求侧和供给侧的吻合,是旅游市场在多样化发展中的生动探索,游客和旅游产业正在用理性与创意重新定义“高质量旅行”。

差异化体验是高质量旅游的生命力

也有一些人担忧,随着低密度旅游日益火爆,小众目的地会否日益同质化?

对不少游客来说,差异化体验是高质量旅游的生命力所在,独特且具有辨识度的区域特色文化IP,远比千篇一律的打卡点更动人。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王鹏表示,在迎接流量的同时,也要注重保护当地的文化习俗和生态环境,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科学学院教授李宏认为,小城还可通过大数据分析等智慧化管理优化服务效率。“如广西桂林推出智慧平台,游客通过小程序一键预约滑翔伞、民宿、美食,还能获取精准的路线规划和停车服务。”李宏说。

低密度旅游让人们对于“如何更好生活”有了更多想象,也为文旅市场带来更多机遇。以深厚的文化内核为根基,以暖心的配套服务为支撑,才能让更多“宝藏小城”从网红走向长红。

来源:新华社


(旅游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