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次聚会,一个朋友突然问我:“你去了那么多国家,有没有一个地方是你完全不想再去第二次的?”
我当时正咬着一块羊排,差点没嚼住,随口说了句:“日本。”
是的,日本。
一个在朋友圈永远滤镜拉满、在旅行节目里永远干净整洁、在不少人心中仿佛是“秩序天堂”的地方。可惜我真没法喜欢,连“还不错”都说不出口。
不是为了唱反调,更不是矫情,我只是实打实地走了一圈之后,心里那个“嗯?”的感觉一直没消失。
地面一尘不染,空气却让人透不过气
第一天落地那会儿我特别期待,干净的街道、便利的交通、标志清晰、秩序井然,全都符合我对“高效率社会”的想象。可奇怪的是,越走越别扭,越看越压抑。
街道确实干净,连垃圾桶都干净得发光。可人呢?一张张面孔都板着,动作机械,谁也不和谁搭话,连笑都是礼貌版的、复制粘贴出来的。
我拎着箱子走在地铁站,台阶一长串,没人主动伸手,没人问一句,大家都绕开,像我身上有电似的。到了地铁里更离谱,死寂一片,手机也没人看,大家眼神都定格在前方某个不存在的地方。
我突然想起小时候玩过的“假人游戏”,谁动了谁就输了。那一瞬间,我甚至有点想大喊一声看看有没有人回头。
这种氛围,干净得像手术室,却活人少得像太平间。
路边站着的,是人,是规矩,还是套子?
第二天下午我在一个商业街闲逛,走着走着感觉自己变成了监控画面里的NPC。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轨迹,不偏不倚。走路有距离,说话有分寸,买东西有流程。
我点了杯咖啡,服务员冲我鞠了个躬,语气温柔得像棉花糖。我以为她喜欢我,结果我后面的大妈也享受了同样待遇,甚至语调一模一样。
那一刻我才明白,这不是服务热情,是训练。每你笑,她笑;你不笑,她也笑。永远是标准的、端正的、无差错的。
我不是说不好,只是太像了,像得让我想逃。
我不是来测试效率的,是想感受生活的。可感受到的,是一层层规矩包裹下的“无人区”。
走在街上,不会迷路,不会碰瓷,不会踩雷,可也不会和任何人产生真实的连接。
我的鞋踩到人家的门口毯子,对方的笑,比刀还冷
住民宿那晚,我进门的时候没换拖鞋。不是我不想换,是门口没有鞋柜,也没人提醒。
进门三秒,房东太太从厨房飞出来,冲我鞠个躬,嘴上说着欢迎,眼神却像X光一样把我从头到脚扫描了一遍。
我赶紧退回门外,把鞋脱了。她笑了,点头,转身走回厨房。没训我,没翻白眼,一切都好像没发生过。
可气氛变了。
那天晚上她没再跟我多说一句话,早餐也没像第一天那样摆得那么用心,连厨房的灯也早早关掉了。我坐在屋子里,像个做错事的小孩。
我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触犯了什么禁忌。我翻出那张入住说明纸,足足有十七条,从几点洗澡、怎么用马桶、垃圾怎么分类,到厨房调料能不能动。
上面没有说“进门必须脱鞋”,可我还是成了“不懂事”的那个。
不是谁不好,是根本活在两套规则里。我读不懂她的默契,她也不说破,只是礼貌地远离。
说实话,这比吵一架还让人难受。
餐厅太安静,吃顿饭像考试
在京都吃午饭那次,我真的是全程憋着气。那家餐厅布置得像博物馆,门口写着“传统怀石料理”,我想试试所谓的正宗。进门脱鞋、鞠躬、低头、坐席,一切都有仪式感,我一坐下,头皮就紧了。
周围都是低头吃饭的人,没有说话声,也没有筷子碰碗的叮当声,甚至连咀嚼声都像是故意压低的。
我刚咬第一口炸豆腐,咔哧一下,整个屋子都像停了电。我赶紧咽了下去,差点噎住。
那顿饭我花了四百多,吃得比火车站盒饭还慌张。味道不是不行,就是太“讲究”了。米粒太干,汤太淡,咸菜咸得像在罚我。
吃完我还得按流程走,送到门口再鞠躬、点头、告别,仪式感拉满,肠胃却空虚。
吃饭本该放松,这种精致到窒息的安排,只会让我更想快点结束。
所谓“距离感”,到底是优雅,还是冷漠?
我在地铁口看到一老太太摔了一跤,旁边的人全都看了一眼,然后加快步伐绕了过去。没有人伸手,甚至没有人多看第二眼。
我跑过去扶她,她先是一愣,然后拼命道谢,甚至鞠了三个躬。
他们的距离感,不是冷酷,是一种根深蒂固的自我保护。只是这种保护,保护得太彻底了,连温度都一起隔开了。
我在车站排队等车的时候,听到一个广播提示,说后面几节是女性专用车厢。我愣了一下,问旁边一个年轻女生:“为什么要分车厢啊?”
她犹豫了一下,说:“是为了防色狼啦。”然后低头不说话了。
那一刻我有点不是滋味。你说要是特别尊重女性,给点照顾我理解,可要设专用车厢这种事,就说明问题压根没被解决啊。换句话说,就是“没法阻止骚扰,只能让你躲开”。
我看着地铁上那些穿制服的女生,裙子齐膝,头发规整,走路轻轻的,说话细细的。像是从小学开始,就被训练成一种“不打扰别人的存在”。越规矩,别人越夸你懂事;越沉默,别人越说你气质好。
我心想这不对劲啊,女生不是应该能笑、能跳、能撒娇、也能发火的吗?可我在日本,看到的全是忍、让、退。
好像只要你是女人,就得安静地活着,别太明显,也别太有自己。
这种“美”,好压抑啊!
一张“干净”的城市名片背后,是无数“不干净的规矩”
我在大阪住的那晚,遇到了一件特别别扭的事。我去便利店买水,结果把零钱落在了收银台。不到一分钟我就发现了,回头去找,收银员却板着脸说:“没有。”
我不死心,问:“我刚才不是给了纸币,然后拿了零钱吗?”她说:“没有看到。”
我知道她不想赖,只是怕麻烦。怕一旦承认,流程复杂、责任不清、要填表、要录像,所以最保险的做法,就是否认。
那一瞬间我没生气,反而心里空了一下。
这个国家什么都讲规矩,垃圾要分七种,水龙头要擦干净,鞋柜要分类,筷子要摆正,垃圾车要在几点几分到来……可当真正需要“人”的时候,所有规矩都变成了墙。
墙很干净,墙也很冷。
我不是说这里没人好,我遇到过好人。
有老太太帮我指路,有大叔给我让座,还有学生在地铁上用翻译软件跟我聊天。
不加班不敢走,加班也不敢抱怨
我有个朋友在东京打工,给一家广告公司做图。我们约吃饭,她永远只能说:“等我老板先走。”
有天晚上十点多,她才发消息:“下班了。”我说:“你疯啦?都几点了?”她说:“我算早的啦,前面有个同事加到凌晨。”我问:“工资多吗?”她回:“没有加班费。”
我炸了:“这也太夸张了吧?”她语气特别平淡:“日本就这样啦,走得早,大家会觉得你不认真。”
我问她怎么熬,她说已经麻木了!有时候太晚回家,宁愿睡公司地板,也不想在路上多走一步。公司没人骂你,也没人鼓励你,就是默默让你“自觉”。
你不内卷,环境也会把你慢慢磨成那个模样。这种“看似勤奋”的生活方式,太恐怖了啊。
有些国家去了还想去,有些国家只能去一次就够了
我走过九十多个国家,有些地方脏、有些地方乱,有些地方贵得离谱,有些地方骗术满街跑,可只要人情味在,我就不怕。
我在印度街头被人提醒脚架没收,我在埃及遇到大哥帮我追回手机,我在东欧和大妈在火车上抢了座却最后一起吃了面包。我在南美被抢过,也被抱过,记忆混乱又滚烫。
可是只有日本,连一句掏心窝子的话都没听到。人来人往,客气归客气,温度却始终不到身体。
我走的时候,回头看了一眼那条清洁得像展厅一样的街道,心里却只有一个念头:
算了,不来了。真的,不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