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岳阳日报
从工业“锈带”到城市“秀场”的涅槃
——“江小豚”的江湖旅游攻略之七
秀美岳阳入画来。岳阳日报全媒体记者彭正阳摄
□岳阳日报全媒体记者陈智慧
我是江小豚,一条在长江与洞庭湖之间洄游的江豚。四月的洞庭湖水暖得刚刚好,我甩着尾巴掠过岳阳港工业遗址公园的水域,忽然瞥见一叶扁舟顺流而下。船头站着一位身着青衫的先生,正对着岸线出神——这不是写《岳阳楼记》的范仲淹范大人吗?我悄悄跟上他的船,开启了一场跨越千年的江湖漫游。
“我虽写过滕子京重修岳阳楼,但未曾见过江湖这般壮阔水色,更不曾想岸边竟有此等景象!”范大人的惊叹落在正在复绿的岸线上。眼前的塔吊遗迹如钢铁森林般矗立,塔基却被新栽的芦苇、菖蒲温柔环绕。
氤氲的薄雾里,几位银发老人正举着相机拍摄水鸟掠过铁轨的画面。
我还记得五年前,这里还是另一番模样:码头南侧的混凝土厂像个“灰巨人”,每逢暴雨,带着铁锈味的污水就像冲进湖里,吓得我们江豚家族总要绕道而行。住在街河口的王娭毑曾告诉我,那时她晾在阳台的衣服半天就落满黑灰,“根本不敢开窗!”
如今污水横流的场景早已消失不见。沿洞庭南路向东,“洞庭土门”亲水平台直通湖面,新修的截污管道如银色丝带潜入湖底,众多市民游客穿行在新修的亲水平台上,不时用手机相机定格“湖光跃金”的“洞庭夕照”——这处还原明代“洞庭土门”的埠头,如今成了“出片圣地”。
让我惊叹的是洞庭南路沿湖的“魔法”变身:锈迹斑斑的铁轨旁,绿皮火车被改造成咖啡馆,车窗里飘出的拿铁香混着青草味;曾经堆放矿石的仓库,如今成了文创市集,岳阳螺钿、岳州窑瓷器在老厂房的红砖墙上投下温润的光,沿线的生态湿地正用芦苇、草皮编织着绿色滤网……范大人凝望着斑驳的塔吊基座感慨:“昔日樯橹林立处,今成诗画栖息园,此等变废为宝,妙哉!”
顺着堰虹堤漫步,范大人忽然驻足:“此堤莫非是滕子京所筑的堰虹堤?”只见宋代古堤与现代防洪墙巧妙融合,新修的仿古城墙从瞻岳门蜿蜒至岳阳楼下,40多万块青砖上,隐约可见“徽派青砖”“楚地陶纹”的印记。穿着汉服的姑娘正对着“后羿斩巴蛇”雕塑自拍,麻石铺就的巴陵广场上,一群孩子追着泡泡跑向滨湖风光带,城墙内的汴河街飘来糖油粑粑的甜香……
“大人您看,那串麻石墩可是活的史书呢!”我指着沿湖走廊的“洞庭风韵”景观带,每个石墩上都刻着岳阳老城的故事:街河口的渔市兴衰、慈氏塔的千年风铃、港口码头的汽笛声声。在岳阳港工业遗址公园与巴陵广场的交界处,一群老人正围坐在老仓库改造的“港口记忆馆”前,听退休船长李大爷讲当年“四水归江”的航运故事。
“以前这里的老房子破破烂烂,年轻人都往外跑,现在好了,咖啡店、手作工坊开起来,连我这卖芝麻饼的都有了固定摊位!”街河口老北京芝麻饼的老板擦着围裙笑出满脸皱纹。他的店铺就开在保留下来的老街,透过窗外就能看见波光粼粼的洞庭湖。每到夜晚,首届洞庭渔火季留下的灯塔便会亮起,将湖面映成流动的星河。
暮色渐浓时,我们来到岳阳楼脚下的湖面。范大人望着灯火通明的城楼惊叹:“昔写楼观‘浩浩汤汤’,今夕观楼竟见‘光影交织’!”
正在调试的岳阳楼夜游演艺项目《今上岳阳楼》揭开面纱:全息投影下,滕子京在双公祠“隔空”与游客对话,七星碑廊里的“把酒临风”场景中,虚拟酒盏竟能映出游客的倒影。最妙的是在楼顶,当“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吟诵响起,全息技术打造的洞庭波浪竟漫上廊柱,恍若置身“上下天光,一碧万顷”的幻境。
更神奇的体验藏在《梦入岳阳楼》XR空间里。我跟着范大人“泛舟”虚拟洞庭,AI数字人扮演的吕洞宾突然踏浪而来,邀请我们“登楼观景”。指尖轻点,便能切换“春和景明”与“皓月秋夜”,看古代匠人如何用斗拱搭建楼阁,听千年以前的渔歌穿过时空而来。“此等虚实交融,让古籍中的文字活了!”范大人抚掌大笑,眼中倒映着数字技术与历史建筑的完美共振。
暮色中的岳阳楼亮起暖光,我潜入水中,嘴角还带着芦苇的清香。前方,范大人的扁舟正朝着三江口驶向“政通人和”的新图景,而我知道,在这片被用心守护的江湖里,还有更多关于生态与文明的故事,正在春天里悄然生长。
记者手记《《《《
化身江小豚游历江湖,绕不开岳阳楼、岳阳港,我深知沿江环湖生态廊道这片岸线的变迁来之不易:从“工业污水染碧波”到“塔吊遗迹映绿涛”,从“闭门避污”到“开门迎客”,岳阳人用五年时间,把这里完成了从工业“锈带”到城市“秀场”的涅槃蝶变。
范大人曾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今日所见,正是“生态通、文脉兴”的最好注脚。当守护好一江碧水的初心,化作塔吊下的渔火季、堰虹堤边的渔歌会、楼观里的光影秀,我们便懂得:最好的文旅,从来不是生硬地复制,而是让每一寸土地的过往与现在,都能在时光里温柔相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