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评丨演出经济的“情感引力”一座城市的“动态名片”

周五下班后登上高铁,奔赴另一个城市看一场演出,再来一场“Citywalk”,享受这个城市的烟火气,周日再带着满满的收获踏上归途——“拉着拉杆箱听演唱会”,正在成为很多人的周末新选择,而其背后“一个舞台撬动全域消费”的故事,也正在上演着一幕幕的“热辣滚烫”。

要问演出经济有多火?中国演出行业协会发布的《2024年全国演出市场简报》显示,当年全国5000人以上大型营业性演出2700场,票房收入296.36亿元,观众数3651.82万人次。以厦门来说,该市2024年举办的60场大型演唱会,观演人数91.3万人次,票房收入8.57亿元,其中外地观众占比87%,带来的综合经济效益达100亿元。

当越来越多人愿意为了一场演出奔赴一座城,我们看到了当下文旅消费中“情感价值”的重要性。演出经济正以一种独特的“情感引力”重塑文旅消费逻辑:人们不再只为风景出发,更为一段现时现地的共同记忆奔赴;城市也不再仅仅展示历史积淀,还能以一场演出为窗口,打出一张“动态名片”。

如何将单次观演转化为文旅复合消费?很多地方已经开始通过“票根经济”延长游客停留时间。如本月的湖北襄阳,3.5万观众在群星演唱会上感受音乐之余,还可以凭票免费体验六大景区、享受多地折扣;去年的山东烟台,乐迷们在养马岛音乐节上听摇滚,还能顺道打卡朝阳街、养马岛……这种“演出+当地体验”的模式,正在重构游客与城市的关系,将“音乐共鸣”延伸为“文化共情”,让观演记忆与城市印象深度绑定。数据显示,2024年大型演出平均跨城观演率超60%,除演出票房收入外,直接带动观众综合消费超过2000亿元。

一个地方的演出经济能否出圈,特别是能否向非一线城市扩散,需要基建设施的升级完善与政策创新的共同努力。还是以襄阳为例,当地通过场馆设施升级、280辆公交接驳、潮汐车道调度,实现了单场3万多名观众的安全疏散;而交通网络的完善更是打破了地域限制:从上海到襄阳观演的观众,最快5小时高铁即可抵达。

演出场馆是否设施完善?当地市场环境是否良好有序?文旅资源是否独具特色?在这些硬件条件够硬的基础上,还需要用心去呵护观众们的观演热情,平衡好“短期流量”与“长期口碑”,才能保证演出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一方面,内容质量是生命线,严格把关演出质量,对劣质演出坚决说“不”;另一方面,要有诚意满满的暖心服务,才能将一次观演的契机转化为多次重游的缘分。

如今,演出经济已经超越了消费范畴,成为一座座城市的文化窗口。一场演出,不仅是一个文化现场,更是城市与游客建立联结的起点。以演出作为城市旅游的“邀请函”,为来客讲好独一无二的城市故事,方能在文旅产业的赛道上赢得人们更热情的奔赴。

(文丨段译 编辑丨赵静)

【来源:国际在线】


(旅游责编:王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