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梅州日报
■ 苑广阔 距离“五一”假期还有半个月,你是否已经做好出行计划?社交媒体上,有不少年轻人把目光瞄准了陌生人,从中选择自己的“旅游搭子”。从“饭搭子”“学习搭子”“健身搭子”到能在异乡共看日出日落的“旅游搭子”,年轻人正以寻搭子的“轻关系”方式重构社交。 “五一”假期临近,社交媒体上寻找“旅游搭子”的帖子逐渐增多,年轻人正在用这种“轻关系”方式重构社交版图。这种新型社交模式折射出当代年轻人既渴望陪伴又保持独立的矛盾心理,既是对传统社交桎梏的突破,也暗含着需要警惕的风险。 旅游搭子现象最值得肯定的,是其反映出的社交自主性与边界感。与传统友谊需要长期维护不同,搭子关系奉行“合则聚不合则散”的原则,旅行结束后即可自然解绑。这种低负担的“次抛型”社交恰恰满足了现代人对人际关系“轻装上阵”的需求。在生活节奏加快、社交圈层固化的今天,搭子模式为年轻人提供了突破社交壁垒的可能性,让素不相识的人因共同兴趣而短暂结盟,既避免了孤独旅行的不便,又不必背负沉重的情感债务。 然而,与陌生人结伴出游的风险不容忽视。社交平台上已有不少“踩雷”经历:行程规划冲突、消费观念差异、时间观念不合等问题频频出现,轻则影响旅行体验,重则引发经济纠纷甚至人身安全隐患。更值得关注的是,这种看似轻松的社交关系实则建立在极其脆弱的信任基础上。当两个素未谋面的年轻人决定共赴一段旅程时,他们实际上是在进行一场没有担保的社会实验。 要使旅游搭子模式健康发展,需要建立一套“谨慎的冒险”机制。首要的是安全意识,如坚持同性配对、核实对方身份信息、分享行程给亲友等基本防护措施。其次应建立明确的经济契约,通过书面或电子形式约定费用分摊原则,避免“钱伤感情”的情况发生。更重要的是培养“社交识人”能力,通过对方社交平台内容判断其真实性,通过前期沟通观察三观是否契合。这些看似繁琐的预防措施,实则是新型社交模式下必备的自我保护技能。 最好的旅行不仅要有风景,更要有安心、安全。我们在享受搭子社交便利的同时,保持清醒的风险意识,方能让每一次陌生相遇都成为美好回忆而非惨痛教训。 |